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湖北这个持续20年的故事,改写了7万人的
TUhjnbcbe - 2023/1/28 17:19:00

圆梦大学

有一条路,

他们一起走了20年。

2.5亿元,

7万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这是他们交出的成绩单。

在每个百转千回的路口,

在每个步履坚定的星夜,

总有一些力量,

让他们无惧艰难,

不离不弃,勇往直前。

10月23日下午,“湖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二十助贫困大学生”总结分享会在楚天都市报隆重举行。由团省委、楚天都市报和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资助贫困大学生圆梦行动”活动,20年来累计募款2.5亿元,惠及7万多名寒门学子,在荆楚大地上践行着爱的承诺。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摄

昨日,爱心企业(机构)代表、爱心大使代表以及受资助学生代表余人,共同感受和见证了这份涌动不息的爱心。

会上,贵州茅台集团、中建三局、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山河集团等15家单位,荣膺“湖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二十助贫困大学生”爱心企业(机构);

二十助爱心企业合影

喻友旺、李小龙、喻杭等10人荣膺“湖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二十助贫困大学生”爱心大使。

二十助爱心大使合影

点击看视频↓↓↓

02:43

初心的力量

从振臂一呼到爱心澎湃

年夏天,特大洪水席卷荆楚,一封求助信寄到了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写信的人是来公安县孟溪大垸溃口的学子们。

“我们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没有学费上学。你们能帮帮我们吗……”

短短几百字的求助,却刺痛了编辑部的心。

楚天都市报决定在头版刊发募捐消息,发起“助灾区学子行动”。“报道发出后,两条电话热线,第二天就被‘打爆’了!”时任楚天都市报记者的韦忠南回忆。

都市报的振臂一呼,

迅速迎来八方援手,

50个孩子的学费很快凑齐了!

这一年,是楚天都市报创刊的第二年。“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创刊宗旨,自它诞生之日,就已深深融入都市报人的血液。

年8月16日,楚天都市报在头版头条正式发起“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

年,本报首次发起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

从年“一助”,年“二助”,年“三助”……

不知不觉,助学活动走到了“二十助”。

20年,2.5亿元善款,7万名荆楚学子。这是楚天都市报携手团省委、省青基会资助贫困大学生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20年,数百家爱心企业,数万名爱心人士,一波又一波的楚天都市报记者,每年高考前后,奔走在募捐、走访、采写、发放善款的路上。

“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到上百份申请表。整个活动下来,收到近份。”多次参与助学报道的记者张皓说,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一个人带8个实习生,加班加点,把贫困生信息录入电脑,以备资助方挑选。

八助时,本报收到的求助信和感谢信

为了募捐,年“九助”,张皓制作了数百封邀请函,通过企业*页,找到省内数百家企业。他一家一家给对方打电话,邀请函,上门拜访。

年“十五助”,他拜访省市有关厅局,联合发函邀请行业内的企业参与助学活动。

年秋,在中宣部、国家网信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现场,助学记者深情演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助学路,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少评委、观众在悄悄抹泪。

一名大学生说,

“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为贫困学子的自强自立,

为社会各界的爱心接力,

也为主流媒体的坚守和担当。”

执着的力量

借钱也要捐资助学

20年来,一家又一家爱心企业加入助学队伍,他们慷慨解囊,不离不弃。是他们,让助学路步履稳健,节奏铿锵。

年,团省委、省青基会携手都市报“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并延续至今,助学队伍更加雄壮,助学活动更加制度化、品牌化。

还记得年夏,“十六助”启动。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像往年一样又一次举办了捐资助学大会。会上,时任该集团*委副书记的喻友旺再次捐出善款,现场认捐万元。

十六助时,慈善之星喻友旺为大学生颁发助学金

在许多人眼中,这不外乎这位湖北“慈善之星”又一次的慷慨解囊。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年,公司经营状况不好,他个人也出现资金周转问题。他捐出的钱,是他向别人借来的!

朋友们劝他:“别自找麻烦了”“就不能停一停?”

他回答:“当年我的母亲,为了帮我缴5毛钱资料费到处求人,我永远忘不了那个绝望的眼神。”他说,之所以要坚持助学,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天下父母这种绝望的眼神少点、再少点。

喻友旺分享心路历程

“借钱也要助学!”这成为喻友旺的一种执念。近十几年来,每个夏天,他都会乘着自己破旧的小车,进偏远大山、贫寒农家,亲手将善款送到学生手中,并当面鼓励他们。26年来,他的个人捐款超过万元,资助了1.3万名贫困学子。

贵州茅台、中建三局、山河集团、省烟草专卖局、卓尔集团、新七建、善缘义助基金、信义兄弟集团……接力行善的队列越来越长,“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成为爱心企业首选的媒体公益平台。

企业不分大小,

爱心不分先后,

所有的善念,

汇入同一股助学洪流。

微善的力量

匿名捐助的倔强与坚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留名,不露面,甘做“隐身人”——至真至情的慈善,如何令人不动容。

她是熟悉而陌生的“赵女士”。

连续5年参与“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资助了6个孩子上大学,且每个都是资助4年,每年元,直至大学毕业。而她本人,从来不曾留下名字,更不曾露面。

每当记者试着联系她、邀请她,她总是说:“我没做什么,孩子们好就行。”

他是暴雨天走进报社,留下2万元现金匆匆离去的大叔;

她是跟爸爸来到编辑部,悄悄放下元转身就走的5岁小女孩;

他是三伏天搭乘公交车,从汉阳赶来武昌,捐出0元退休金的八旬老人……

姓名不外乎一个符号。

对他们来说,能够尽一份力,

帮到贫困学子,他们便安心。

反哺的力量

当年受助学子感恩回馈

二十年接力相送,二十载心手相牵。一份份爱心,或许只是一根根火柴划出的光亮,却能让逆境中的孩子看到锦绣前程,触摸温暖,坚定脚下前进的方向。

年9月20日,“十九助”助学金发放仪式上,来自孝感资助人的吴女士,带来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2年前,她的妹妹吴丹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父亲是全家的顶梁柱,多元月工资还不能按时发放,到哪里去凑孩子的几千元学费?

“心急火燎的时候,我们试着向‘七助’提交申请,吴丹领到了元资助。不仅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给妹妹树立了好学上进的信心。”吴女士动情地说,此后,吴丹被保送北京大学读研,如今已在上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12年后,“十九助”,受吴丹委托,70多岁的老父亲,坐火车从孝感赶到武汉,捐出元。他还带来了6年刊发“七助”报道的楚天都市报,“孩子说,参与助学是她多年的心愿,希望接力棒一直传下去。”

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尔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可以等待,但是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形,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年7月的一天,“二十助”组委会工作人员接到青基会传来的捐款信息,一位名叫“罗招灰”的市民,捐款元。“他又来了!”工作人员相视一笑,这个名字持续向助学活动捐款,已经12年了。

总结分享会上,罗招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其实我是楚天都市报‘一助’的受助学子,曾经我是幸运的受助人,现在我很自豪,我也是捐助人……”

无私的馈赠就像一颗颗火种,因为心与心的接力,有了永续的光与热;慈善的精神就像一粒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二十年来,爱如潮水奔涌,

也许还需要更久的守候,

但我们不会放弃。

因为有你,因为有我。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春燕李力力通讯员李慧敏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这个持续20年的故事,改写了7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