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前连遗嘱都写好了,我来不及写,但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是朱莺给自己“开”出的定心丸。
4月6日,返温的朱莺(右一)和丈夫李步辉、女儿李思雅相聚
温州网讯昨天早晨5时多,朱莺便朦朦胧胧地有些醒了。尽管隔离休养了14天回温,她依旧没有完全放松。
不一会儿,她听见门口传来动静,女儿李思雅蹑手蹑脚地起床了。朱莺拿来手机,看了下,早晨6时30分。70多天不见,女儿愈发懂事和自觉了。过了一会儿,丈夫李步辉也起床给女儿做早饭。他们的声音都轻轻的,生怕吵醒朱莺。朱莺睁眼看了看自己许久未回的家,闭上眼,准备再眯一会儿。
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朱莺援鄂回温的第二天,也是她安心赖床的第一天。历经高强度的支援工作后,她只想好好睡个三天三夜。
早上7时,李思雅已经在书房里早自修。这几天,气温还是有些低,15岁的姑娘便找来爸爸的厚警服,把自己裹在了里面。爸爸给她做了一碗热干面,上面卧了个鸡蛋。这是武汉市民给援鄂医护人员送的礼物,李思雅吃得格外香。
8时多,朱莺起床,看了看书桌前正奋笔疾书的女儿,刚巧李思雅抬头看妈妈,两人相视一笑。此刻的她们都深刻感受到,这平淡的日子就是幸福。
正月初一奔赴战场
“我来不及写,但也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正月初一,朱莺成为浙江首批援鄂抗击疫情的一员,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不少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前连遗嘱都写好了,我来不及写,但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是朱莺给自己“开”出的定心丸。
刚到武汉看到的情景,让朱莺心情沉重。“一些医生感染病*倒下了,没倒下的医生强撑着超负荷工作,每一张病床上都有人永远离开。”
有20年从医经历的朱莺从未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个病*太厉害了,有的病人走进来,但短短24小时或者48小时就重度呼吸衰竭。”
病房里,总有人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救救我。”
朱莺只能安慰:“放心,慢慢会好的。”
“有时候,我们叫病人家属给他带点营养品或者牛奶,但病人告诉我,他们家里的人都生病了。这时候无力感就特别强。”朱莺说。
好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医生带着物资,源源不断地来到武汉,他们都本着一个目的——救人。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迸发出生的希望。
战“疫”3天就被隔离
“一结束观察,我觉得自己好了,我什么都不怕了”
不料,意外发生了。
在驰援武汉工作3天后,一名和朱莺交接工作的武汉医生确诊患上新冠肺炎。朱莺等7人不得不被隔离,做医学观察。
而她开始发烧。
37.9℃、37.6℃、37.5℃、37.3℃、37.1℃。朱莺至今还记得她那几天的体温情况。“说实话,谁不怕死呢?每天最害怕的就是量体温,我就像疯了一样半个小时量一次,最难过的就是体温超过37.3℃。更怕自己出现胸闷、咳嗽的情况。”
隔离的5天时间堪称朱莺的“至暗时刻”。她很难熬,每天都在哭。“整个人的情绪很不稳定,我明白隔离病房里病人的痛苦,那时候我真的害怕了。”
妈妈、丈夫、女儿一直给朱莺打电话。“可能是老天眷顾,知道我是医生,是来救人的,我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经过两次核酸检测和胸部CT,证明我没事。”
原本要隔离14天观察,但由于医务人员短缺,朱莺被批准提前结束隔离,投入工作。
“一结束观察,我觉得自己好了,我什么都不怕了。”朱莺马上投入一线工作中,忙碌的时候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爱美的她卸下妆容,脸被口罩勒出印痕,双手被汗水浸到泛白……
朱莺坦言:“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我不是伟大的人,我也没有远大的抱负,我只想对得起当时成为医生时所立下的医学誓言。”
女儿成为妈妈后盾
“她想我的时候就能拿出照片看看我”
远在公里之外的温州家里,女儿李思雅也在尽自己的努力,成为妈妈朱莺坚强的后盾。
当知道妈妈要出征武汉时,正月初一凌晨3时,李思雅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偷偷夹在妈妈的手机壳里。“这样,她想我的时候就能拿出照片看看我。”
没想到朱莺一直忙着工作,愣是没有发现。直到她在安吉休养时,不小心把手机膜给砸碎了,重新贴膜的时候,才发现夹层里的秘密。
“热水袋没有,可以找个空的农夫山泉瓶子灌热水。”
“一有空一想我就找我!”
“和叔叔阿姨相互扶持。”
“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我们都在为你和你的医疗队祈福鼓励。”
……
像这样的思雅式碎碎念在朱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