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候了我整整八年。
我们也曾有过一段甜蜜时光,
一起在车来车往的夹缝里穿行,
一起把属于我们的路越走越宽。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这八年间,
有过两次短暂的分手,
让我们的感情虽说回不到当初,
但也在各自努力中且行且珍惜。
真正的考验终于还是来了
一年前,
橙色的他来了,*色的他来了,
白色的他也来了,
五颜六色的他们让我眼花缭乱,
也带给我更多新奇。
即使他为我变了容颜,
我们还是难以避免地渐行渐远。
在还没有生疏到难看的时候,
他选择了离开,
挥一挥衣袖,
在我的天空留下一抹淡淡的蓝。
别了,车小蓝!
当全城人都在惜别“车小蓝”的时候,
墨墨也忍不住挥了挥手。
8年前,
墨墨亲眼见证了武汉公共自行车的诞生,
至今还保留有一张当时的租车“诚信卡”。
“车小蓝”原本不叫车小蓝,
自打小橙、小*、小白们去年来到武汉,
车小蓝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为什么不直接叫“小蓝车”呢?
我想原因有二:
一来号称第三大共享单车品牌的“小蓝车”先入为主,
二来武汉人觉得“车小蓝”的叫法
有别于其他共享单车,
自带一分亲切。
刚刚过去的一周内,
“车小蓝”和“小蓝车”双双消失在车海,
共享单车的彩虹糖,
又被抽走了一种颜色。
所不同的是,
“小蓝车”是狼狈出局,
留下一地鸡毛。
创始人据说是跑到了国外,
被爆拖欠供应商高达2亿元,
用户押金难退。
现在网上讨论最热的是,
“能不能推一辆小蓝车回家”。
而“车小蓝“则是主动退出,
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之下,
实属无奈之举,
但也是功成身退。
而今70万辆各种共享单车畅行三镇,
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初心已了,
“车小蓝“选择转身离去,
把“烧钱的游戏”留给市场,
把方便和快捷留给市民。
纵使深藏功与名,
武汉人也忘不了“车小蓝”的那段辉煌年代。
年4月28日,
经过半年试运行之后,
武汉公共自行车在全城正式推开,
当时的“车小蓝”,
一袭清绿,惊艳亮相!
时逢武汉的大建设时期,
地铁等各大工程密集上马,
武汉瞬间变“堵城”。
墨墨记得,
当时武汉市*府委托楚天都市报征集“十件实事”活动中,
市民反映最大的就是交通拥堵问题,
楚天都市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
公共自行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本着为市民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初衷,
年,
公共自行车被列为武汉市*府“十件实事”之一。
项目采取“*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由企业出资建站、配车,
*府给予企业项目补贴,
并免费向企业出让广告资源作为公共投入。
事实证明,
这件实事办到了点子上。
高峰时,
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参与运转,
近万人办卡租赁,
绿色旋风刮遍三镇,
甚至“一车难求”。
原本的便民自行车更名“公共自行车”,
这个新生词汇开始由武汉叫响全国。
没有哪一种新生事物是完美无缺,
武汉“车小蓝”也不例外。
今天的人们抱怨的共享单车的问题,
除了乱停乱放,“车小蓝”也都曾经历过。
比如,座板丢失、车胎被扎,甚至被人据为己有。
当时,武汉市投入使用的3万辆公共自行车,
每周需要维修的车辆已超过辆!
年,
针对公共自行车遭遇的种种不文明对待,
墨墨和同事走访武汉三镇多日,
随后,楚天都市报推出连续报道《江城公共自行车考问市民公德》。
报道引起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