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燕赵都市报”五个大字上,读懂自己的故乡的,与冀无关,只是燕赵。
十几年前,柏油马路上,冀字开头的汽车尚是寥寥,而家家户户的楼底下,却都有一方留给《燕赵都市报》的鲜艳报箱。那时小区里没有快递柜,多数人家住的仍是六层的住宅楼。我记得,小区一楼的单元门总是土苍苍的,甚至还生了暗*色的铁锈,而在一旁灰白的墙壁上,与其暗淡形成对比的,却是许多花花绿绿的报箱。报箱上方有一个开口,大约比十几岁孩子的拳头略窄一点,那是送报员投递的地方。报箱下方是一块塑料板,用一把小锁和箱身连在一起,取报纸时,只需用钥匙轻轻一转,便能立刻嗅到一缕自由落体的墨香。下雨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如果没能及时取走报纸,那雨水便会学着投递员的样子落入报箱将报纸淋成一只落汤鸡。
一开始,我们家并没有订阅报纸的习惯,常是随购随阅。那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我们家最便捷的消息来源地是菜市场里的报摊。菜市场有个卖玉米面饼子的摊位,其散发出来的淡淡烟火气笼罩着菜市的一角,也烘托出一片属于闹市的人间静谧。卖报的爷爷就坐在那烟火气的后面,戴着一副老花镜,捧着当日的报纸,印象里,天文地理、国事家事……他总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父亲常在他那里留下一块钱,然后挪开压在《燕赵都市报》上的不规则石块,抽走一份当天的报纸。
后来,母亲给家里订了一年的报纸,于是,我最喜欢的事便成了每日上学前第一时间跑到楼下,蹲在报箱旁,透过塑料板与箱身的缝隙,查看是否有当天的报纸。有时赶得巧了,遇到送报的阿姨,也会默不作声地看着她把报纸投进去,然后再等着拿来钥匙,体验那种开启的快感。就像开盲盒,一不小心,便可能被附赠几份招呼你买房的宣传单或是附近超市促销的广告,于是,印满社会新闻的都市报就显得更加市井了几分。报纸仿佛成了包裹这座城市里所有衣食住行的外衣,呵护着宏大历史进程中平民百姓的生活寻常。
十几年岁月匆匆流去,曾经卖报纸的地方早已不再有热闹的叫卖声,昔日的报亭也与电话亭一起从城市的变迁里消失,但未曾改变的是,《燕赵都市报》依旧在吐纳着属于燕赵的故事,构建着属于每一个燕赵儿女的乡音与乡情。时代的确变了,可生于这片土地、长于这片土地的记忆却因《燕赵都市报》的文字而永远存续。
(作者:崔子璇)
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扫地机器人
二等奖5名:夏凉被
三等奖10名:整理箱
(活动奖品由奇瑞汽车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