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文/操凤琴)
作为省会城市,成都在世界城市榜单中的排名快速提升,国际化交往水平得到世界认可。成都已20余次荣获国家级海外传播奖项,包括“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指数”“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国际表达力领*城市”等。
成都城市品牌获得的认可,与成都传播工作的国际视野密不可分。在“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成都的国际传播工作坚持守正创新,重塑外宣格局,有效扩大成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国一策”精准传播
成都在全球“火”了起来,第一把“火”就来自短视频。成都推出的短视频,并非只是将中文视频简单地翻译为外文版本,而是围绕不同国别的受众特点,从策划阶段就开始注重“精准施策”。
“成都到处都是大熊猫吗?”“‘52度的热情’有多烈?”“成都出差需要带现金吗?”一部时长4分钟的短视频《公司派遣成都公干注意手册》,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将日本商务人士原田部长和坂本君对成都的刻板印象通通打破,解锁了认识成都的最新方式,带领海外观众从方言、美食、筷子、酒文化、大熊猫、线上支付等方面了解成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
这部短片叙事方式非常有新鲜感和趣味性,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迅速记住成都的文化符号,形成“爆款”传播效应,境内外浏览量突破2亿人次。
《中国高铁有多快?高铁上点外卖能收到吗?》是一部面向英语世界的短视频,外语主播以Vlog的形式亲身体验高铁的快速、便捷。这条短视频在优兔平台上浏览量超过65万次,观看时长超3万小时,真实传递了现代化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形象。
除了以上两部短片,还有面向不同海外受众的短视频系列。比如《如何让一个人留在成都?》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久居成都的韩国女生,从她的角度讲述成都宜居故事;《公园也有黑科技》《国际夫妻建设路美食百元挑战》等短视频则是由外籍网红讲述成都的烟火故事。
这些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从大熊猫、美食、金沙遗址等海外受众熟悉的成都文化符号出发,将千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国际化的都市面貌完美结合。
借船出海多方参与
积极做好城市外宣,既是地方外宣服务国家外宣大局、助力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时代要求,也是一座城市在民族复兴大势引领下,实现崛起、走向世界的发展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成都非常重视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的建设,将“借船出海”与“驾船出海”相结合。在对外传播渠道建设上,成都积极用好中央涉外媒体成熟的渠道资源,常年开展深度协作。比如,成都今年结合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的机会,与新华社合作在日本专线开设“话说成都”专栏,使成都的信息资讯能及时进入日本主流媒体。
同时,成都积极与国际主流媒体建立“直通车”协作关系,先后与彭博社、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本广播协会(NHK)、英国《经济学人》、美国《国家地理》等国际媒体达成合作关系,推出不同类型的报道,在海外受众中掀起一股“成都热”。据统计,年至年上半年,国际主流媒体报道成都的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成都还全力推动市级外语媒体的平台建设,努力实现“驾船出海”。经过几年的努力,成都已建成包括网站、杂志、电视、智库、社交平台在内的多形态、专业化、差异化的七个国际传播矩阵。
成都内涵国际思维
在海外社交媒体方面,成都将城市人文内涵通过国际化的运营思维加以展示,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为拓展城市海外影响力,成都扎扎实实培育了自有国际传播矩阵。矩阵立体式、视野国际化、互联网社交思维,逐渐成为成都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特点。
其中,海外社交媒体是成都海外品牌窗口的亮点。“ChengduPlus”账号在优兔平台粉丝量和影响力居中国各大城市官方账号首位;“hellochengdu”账号在Instagram平台的粉丝量同样位居榜首。
运营这些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时,成都以国际思维构建话语体系,直接运用外文写作、原创外文配音,打破语言传播障碍,实现跨文化传播,赋予平台账号真正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再将议题设置常态化,力求把“我想说”与“你想听”结合起来,参照国际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以故事化、可视化、数据化的方式,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
这些账号注重传递天府文化,作品多以文化、历史、旅游、生活等为主题,以大熊猫、美食、美景、休闲生活为切入点,发挥深厚的“民间叙事”和细腻的“个体叙事”之长,将本地与世界连接,让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展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