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吾君陈冬艳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城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生动案例,城市如何向世界讲述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叙事必有话语,话语必用概念,而构建符号化的概念,则是一切传播的密钥。“跨文化传播实践过程中,符号作为一种中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以共享、达成交流传播为目标,将异质性的符号转化为同质性的符号,以扩大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建*百年重大主题传播中,重庆以桥隧和轨道作为城市的新符号,用创新表达制作推出《百年巨变
山水重庆中国桥都》(以下简称《桥都》)和《百年巨变
山水重庆轨道都市》(以下简称《轨道》)两部英文微纪录片,在海外传播量累计超过7亿次。
一、桥隧和轨道承载着城市的精神
在城市国际传播中,选择恰当的城市符号尤为重要。这个符号既必须是“城市名片”,能代表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的特点,又要具有时代气息,为海外受众轻松理解,并不会引起反感。
我们通过大数据研究发现,年,Facebook上提及重庆的讨论,在1月12日达到日高峰,内容是城市建设,包括中央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重庆、四川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在重庆,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基础设施当然是桥梁、隧道和轨道交通,它们也是跨文化人群熟悉的城市符号——比另一些重庆符号如“火锅”“夜景”“吊脚楼”等,更适合作为讲述“百年巨变”的话语。
但中国的大基建(MegaTransportation)常被一些西方媒体“带偏”,它们常常指责中国*府靠大基建拉动GDP。选择桥隧和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符号对海外讲故事,讲得好能有效地说明白中国共产*“以人为本”的执*理念;讲得不好,就会给西方媒体“喂料”。
我们的主创人员透过那些令人震撼的画面,发掘基础设施在重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地处中国西南,重庆是著名的山水之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大山大江纵横阻隔。那些建构在深山、高峡、天堑、绝壁上的桥梁,是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符号。在*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重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成多座桥梁和隧道,保持着17项世界桥梁纪录,成为“中国桥都”。建成地铁、轻轨、城际快车、高铁“四网融合”的立体轨道交通体系,有着吸引全国人民打卡的“轻轨穿楼”奇观,托起一座轨道上的都市城区。
因此,创作团队在建*百年主题外宣中,选择桥梁、隧道和轨道作为城市符号,用“中国桥都”和“轨道上的大都市”展现重庆人冲破地理隔绝的不易,从交通不便到桥隧纵横、轨道四通八达,发展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超大宜居直辖城市的故事。这也从一个城市符号的输出,讲明白中国共产*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生动的重庆案例向海外讲述“以人为本”的中国实践。
二、“三外”原则生产,国际团队加持
“外向选题、外文原创、外专审核”是重庆开展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原则。《桥都》和《轨道》微纪录片均是由加拿大视频编辑Alex担任主创,印度、墨西哥特效团队加持,中外采编团队协作完成。
地铁、轻轨、城际快车、高铁“四网融合”,是重庆交通的另一大特色。在《桥都》之后,我们成立了“轨道上的都市区”视频制作团队。
这支中西合璧的团队很快确定了“重庆在轨道交通发展中的特色与挑战”“小切口反映大格局”“西方视角讲中国故事”等创作思路。在故事讲述方式和镜头上大胆创新,以外国人的视角地向海外讲述重庆攻坚克难所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国际、现代、时尚的镜头语言展示重庆交通多维化、网络化、立体化的现代城市特征。
在《轨道》制作过程中,国际团队全程参与。Alex主导脚本撰写、视频拍摄、素材选择、封面设计、背景音乐、动画特效、视频配音等工作。团队尊重Alex的建议,大胆采用“反击与驳斥海外无端诋毁”的旁白,突出“对中国存在偏见,你错了”。实践证明,这样有明确态度、有鲜明观点的中国故事,掷地有声,传播效果也很好。
我们还邀请了墨西哥、印度特效团队线上协同,参与视频中部分3D动画、地图的制作。如李子坝轻轨站“单轨穿楼结构”和4号线与环线“互联互通”体系,丰富了视频内涵,让观众对重庆轨道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一目了然。
《轨道》还创新运用了多组航拍重庆夜景的镜头,展现夜重庆的魅力。通过对YouTube用户和作品的分析,发现夜间影像在视频作品中更易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