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公示未来桂林将建成这
TUhjnbcbe - 2022/6/14 1:29:00
北京酒渣鼻医院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

居桂林全媒体营销平台出品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工程。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为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模式,系统、科学的稳步推进桂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5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的《广西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特编制了《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并予以公示。根据公示,此次规划范围为桂林中心城区范围(包含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新区和灵川县八里街区)和会仙湿地范围,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重点研究桂林市六城区(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新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年,规划期限为年至年;近期至年,远期至年,远景展望至年。规划目标与总体思路(一)功能目标按照“城市大海绵”、“片区中海绵”和“地块小海绵”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统筹谋划协调、城内城外结合,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山、水、林、田、湖”互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及水文化的多重目标,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河湖水质达标)、水资源有保障、热岛有缓解。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人水和谐。桂林城市实景图(二)建设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不减少,并逐步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可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个方面。详见下表:对于桂林海绵城市的总体建设思路,主要包括7大方面:(一)规划引领,建立海绵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科学编制桂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详细规划,结合桂林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现状,科学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实施路径和建设方案。(二)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自然海绵体桂林市具备较为优良的自然生态格局,芦笛生态绿核、龙泉生态绿核以及会仙生态绿核是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区,是桂林市重要的海绵体,此外还有漓江、桃花江、太平河、良丰河等重要水系空间。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以天然坑塘、湿地、生态廊道等海绵空间的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加强城市水系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构建桂林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三)分层推进,注重“大中小”海绵体的衔接在流域层面,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山体林地、石漠化地区等保护、修复工作,在强化水土保持的同时,增加流域景观价值,增添流域个性魅力。在城市层面,注重建成区中型公共海绵体系构建。重点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空地、道路街区的海绵化建设,构建“自然沟渠-排水通道-天然水体”的排水体系,加大系统衔接,提升超标雨水排泄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在社区层面,注重分散式渗透设施、滞留设施、转输设施以及截污净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规降雨条件下径流的就地消纳,发挥调蓄、削峰、净化和综合利用效果,减轻末端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的排水压力。(四)因地制宜,识别重点问题选取适宜策略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市区面积的68%以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自然地理、降雨特点、水文条件均带有明显的特点;因此桂林市应加强总结过去几年中在水务建设、排水防涝、低影响开发推广应用中的经验和教训,因地制宜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五)系统治理,源头、过程、末端有机结合通过源头控制、过程保障、水体净化实现水活、水净、水清的水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六)新旧结合,问题和目标双导向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黑臭水体、合流制街区、内涝点治理为抓手,结合桂林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工作,结合海绵化理念推动品质提升,主要解决中心城区原有设施老旧破损,天然水体被阻隔、侵占,人居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为抓手,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临桂区、雁山区等城市新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七)城水和谐,努力放大海绵投资的综合效益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为完成指标而建设海绵设施,而是更加注重强化海绵功能与项目其他功能的复合叠加,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协同推进,实现投资一次收获多重效益。在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水平的同时,推进水城融合,提升城市风貌,助力桂林市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规划显示,桂林市的海绵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为“一轴、三核、五区、多廊道、多斑块”。“一轴、三核”:“三核”指芦笛生态绿核、龙泉生态绿核以及会仙生态绿核。包含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场、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水库湿地等生态资源。分别以芦笛溶洞、龙泉林场、会仙湿地为核心,通过与周边山体、水系在空间上的联系,构建城市生态绿核,是全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动力之源。“一轴”指三个生态绿核在空间上紧紧相连,在功能上息息相关,构成桂林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绿轴。“五区”指东北部山林生态区、东南部山林生态区、西部农林生态区、中部山林生态区和南部湿地生态区。东北部山林生态区包含尧山景区,桂海景区、朝阳河等,岗峦起伏、山林茂密,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东南部山林生态区包含奇峰景区、古东景区、漓江景区,植被丰茂、水源充沛。西部农林生态区包含部分凤凰林场、胡家田、白竹田、水口村等多处以水田和耕地为主的村庄,区内河网交织、物产丰富。中部山林生态区包含芦笛景区、黑山植物园、龙泉林场等,山林茂密,物种多源、山清水秀。南部湿地生态区包含清水塘湿地、会仙湿地、桂柳古运河等,水系丰富、风景宜人。保护生态区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桂林市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多廊道”:指漓江水道、桃花江-道光河水道、南溪河水道、朝阳河水道、小东江-灵剑溪水道、桂柳古运河-良丰河水道、相思江-太平河-四塘河水道等。桂林市域水系纵横交错,构成城市生态廊道。各个水道相互贯通,构造河网交织的空间格局。“多接点”:指生态区之间及生态区内部之间通过生态廊道加强连接,并沿着生态廊道打造多样性的生态斑块和生态缓冲区以保证生态区域之间的沟通性,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系统性起到战略作用,保证城市组团的良性发展。“多斑块”:海绵生态斑块由城市绿地、湖泊和湿地组成,是城市内部雨洪滞蓄和生物栖息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微气候和水环境改善有一定作用,是城市点状和面状海绵体的重要有机组成。桂林市中心城区的海绵生态斑块包括湖塘湿地斑块,绿地公园斑块。譬如:清水塘湿地、黑山植物园、榕湖杉湖景区、七星岩景区等,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桂林城市实景图对于桂林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分区划定及建设,规划将桂林市中心城区划分为海绵生态保育区、海绵生态涵养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海绵生态提升区、海绵生态强化区、海绵生态优化区等6类生态功能片区。其中,海绵生态保育区95.24k㎡,占全市面积的10.43%;海绵生态涵养区.07k㎡,占全市面积的30.44%;海绵生态缓冲区.76k㎡,占全市面积的31.28%。海绵功能提升区.32k㎡,占全市面积的2.37%;海绵功能强化区21.64k㎡,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占全市面积的2.55%;海绵功能优化区72.45k㎡,占全市面积的7.93%。此外,对于海绵城市的分区管控指标——年SS总量去除率上,桂林市中心城区年SS总量去除率为50%。分区管控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上,桂林市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7.2mm。桂林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桂林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原则遵循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增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示范性、强效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强调海绵城市建设全覆等相关原则。近期建设目标:科学、有序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桂林城市实景图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桂林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范围,照集中连片的要求,重点选择有条件的建筑、园林、道路、水系等项目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形成新区示范效应,区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具体包括(见下表):近期重点建设要求:(1)深化示范区海绵工程建设,继续探索公共建筑、居住小区海绵改造模式和经验。(2)在全市公共建筑、科研教育、市*公共设施等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3)对全市新建项目统一按照海绵城市技术指南要求,试行植入海绵工程建设内容。(4)启动水体环境水体综合整治,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治理内河污染问题。(5)依托城市棚户区改造、三旧改造,强化排水系统、雨水收纳系统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内容。通过近期建设典型项目、典型区域带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为全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什么是“海绵城市”?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自古人择水居,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中,水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缺水喊渴和暴雨内涝并存。如何解决城市“缺水内涝水脏”的难题?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海绵城市”。在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桂林城市实景图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为什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其实是一种城市建设的理念,解决的是城市水生态的问题。每年雨季,频繁降雨造成的内涝会困扰着许多城市。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全国多达多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了内涝。这其中,既有一线城市,也有省会城市,同时还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县城也深受“城市内涝”的困扰。城市内涝造成的危害也可能是多种的,轻者道路中断,交通瘫痪;重者房屋被淹,民众受困,给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运转带来极大的不利。而且,“内涝”已经成为了多种“城市病”的诱因。文章配图,图源见水印为解决“看海”难题,最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建设“海绵城市”。在年4月,财*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公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南宁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重点推进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广西进一步扩大海绵城市的建设范围。年,广西印发《关于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市都将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其中包括重点推动柳州、桂林、北海多个市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可谓是城市建设系统化思维的一次升级,一场洗礼。桂林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同时,还能有效的解决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年)》公示,说明桂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又向前推进了,期待相关工作继续快速推进!文章来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公示未来桂林将建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