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回归实体经济”热潮涌动,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该如何朝圣,又该如何问道?9月初,由深圳博商会、博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深圳市民营企业家盛典”将举办。一大批金字塔顶端的中国企业界大咖将分享真知灼见,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民企”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首席研究员,博商学院院长曾任伟目睹过近百家上市公司的“成长礼”,也见证过中国太多企业出生与消亡,辉煌与落寞。面对历史的新常态,时代新风口,他到底有何心结?又有何使命?曾任伟认为,先悟道后御术,修炼成为真正优秀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群体需要问道之心。
这回谁说:
曾任伟,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专家、博商学院院长,作为博商学院创始人之一兼CEO,曾任伟的时间近80%花在了企业家身上。12年来,他被称作“与中国企业家走得最近的人”。截至目前,他及其团队培育了逾企业家,近百家上市公司。
人生就是这样,你要把目标设定得远一点,看看自己还缺什么?这样未来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一直在一个地方,一切的发展轨迹都确定了,那么机会也就少了,正是这种不确定才带给企业家机会,才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各种希望。
———曾任伟
以道为纲
中国企业家精神
需要师承
大道无形,中国企业家精神,需要大师的传承。站在“道”的层面,曾任伟分析他的观察,中国企业家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能提供哲学内涵的,诸如冯仑、王石,徐少春们。他认为,王石无论是登山还是打造红树林基金乃至退出万科,都有值得企业家们借鉴的心路轨迹。
有的人,对于人性、社会的洞察,对于生活的思考很深,这种先行者能够提供心灵滋养,诸如新东方的俞敏洪。
另外一类是论道苦难史的,像牛根生。还有一种是当下流行的,属于趋势与未来洞察类的大师,诸如马云、刘强东们这些处于第一阶梯的大师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不带功利色彩的纯粹分享,以道为纲,为企业群体提供精神滋养与能量。
“这个阶梯就像广谱杀菌药。”曾任伟剖析说,在充满不确定的状态中,在面对沙漠还是森林的抉择中,在向东还是向西的路径摇摆中,这些朝圣者苦苦寻求一个答案。有了第一阶梯的模板的存在,企业家群体就像迷路者看到太阳,只要坚信就好。用大师们成就的高度,成为自己坚持某些信念的原则,会让中国这些企业家群体,在完成了一次生命信仰的同时,更容易领悟到成功的路径。
至于第二阶梯,就是“术”的层面,诸如驾驭之术、进取之术、防御之术,会更侧重企业管理细节、经营秘诀、投资心得等具体的复制。不过,他提醒,学术先需明道,方能大成。精于术而乏道者不能长久,终是小器。故道为纲,术为目,纲举目张。
相得益彰的是,作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一座丰碑,王石不久前在论道企业家成功的秘籍,提及三个层面:势、道、术。这其中,势代表可能遇到的机会和机遇。王石称,很多企业家来问他:“怎么做了这么多年,我的企业还很小?王老师教教我,我想做大。”他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做大做小是看结果,你不能把结果当成目标。如果企业很小,但小而精,为什么不好
“中国的未来需要企业家。”王石一言蔽之:我发现作为真正的企业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