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郑州的ldquo海绵城市rdquo
TUhjnbcbe - 2022/3/14 13:23:00

海绵城市主要对中小雨发挥作用。

全文30字,阅读约需6分钟

新京报记者张璐实习生王苗苗编辑樊一婧张磊校对危卓

7月0日,特大暴雨突袭河南省郑州市。年,郑州曾成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有网友不禁提问,发生特大暴雨之后,郑州建设的海绵城市“失效”了吗?

海绵城市的功能是什么?打造海绵城市是否能“告别看海”?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

━━━━━

海绵城市难以应对特大暴雨

年郑州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据当地媒体今年5月报道,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5处,消除率77%。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后,有网友询问,海绵城市“失效”了吗?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李强说,这次降雨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达01.9毫米,应对这种特大暴雨,海绵城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强说,从国际上看,海绵城市最主要是解决水质、水生态和雨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我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年降雨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至85%,也就是控制全年80%至85%的降雨量,其对应的降雨主要为中小雨。海绵城市主要对中小雨发挥作用。在《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公示稿中,主城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3%,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仅为0.5毫米。

他说,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但不能应对此次特大暴雨这种自然灾害。

━━━━━

“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

海绵城市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记者了解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城市群的兴起,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硬化,70%至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0%至30%的雨水能够渗到地下,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城里看海和雨后即旱、旱涝急转,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01年4月,01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方式,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财*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别于年、年确定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名单,给予试点城市专项资金补助。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万谦称,两批试点城市包含了传统南方多雨区和北方少雨区的特大城市与中小型城市,基本涵盖了我国的主要城市类型。“有大规模的传统历史名城,有新开发的新建城区,有历史悠久的自然山水城市,有以人工环境全面改造自然的新尝试。总体说来,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是对中国城市未来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次重要实验。”

不过,“海绵城市”的效果遭到质疑并非首次。有媒体报道称,在年汛期,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中有19个出现内涝,有人因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当时,住建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州的ldquo海绵城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