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的冬天提前到来了!”
新闻传媒人一定会记得10年前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发声者为时任《京华时报》社长的吴海民先生。
遗憾的是,年的那一声呐喊只引发一阵忧患,并没有真正震醒传统媒体人。
那时,中国都市报自席文举老先生于年开创以来,已走过10年辉煌。“盛极必衰”的道理或许许多人不以为然,但同样走过10年艰辛的中国互联网在经历最初的坎坷后如日中天的事实,为何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谓的“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大多在一片喧嚣和表面文章中,被流于肤浅和应付。
所以,才有了今天自有都市报以来“史上最罕见的寒流和严冬”。
年末岁首之时、万象更新之际,才有了“再见,今日早报!再见,九江晨报!再见,鹤都晚刊!再见,都市周报!”的凄厉告别。
事实上,生活新报、长株潭报、上海商报都在相继停刊。
“没想到的灾难。”未付印的《生活新报》最后一期,在头版以这样的标题,给曾经的岁月画上句号,留下媒体人辛酸讨薪的省略号,给还在坚守纸媒的人留下挥之不去的问号。
纵观世界,这场灾难是全球性的。
去年6月末,美国最年轻的大报《今日美国》就宣布即将“离场”。这份曾被誉为“美国梦代表”的纸媒在历经辉煌之后,将变身一家纯互联网媒体。
与之有同样考量的是上海《外滩画报》。
有数据表明,去年1-10月,全国传统媒体整体业绩下滑40%,这是近两年传统媒体以20%业绩下滑速度创下的新低,全国家行业媒体80%呈亏损状态。
“老师,我离职了!”一位在重庆晚报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她去了一家从事国际教育方面的公司。据知情人透露,去年该报广告收入大幅下滑,第一季度的广告回款数字令人惊讶。
来自重庆时报的消息同样不容乐观。去年10月,《重庆时报》在头版下方登出了“重庆时报喊你付款!”的公告,急催重庆远大置业和重庆半山一号房地产交付广告款。一版如此醒目的位置、醒目的标题,不仅刺眼而且刺痛媒体人和作为曾经媒体人的心。
一位在目前境遇尚好的某都市报供职的老乡日前告诉我,他已跳槽到了猪八戒网。
其实最具影响力的是央视名嘴的相继跳槽。如果说跳槽令人人心惶惶,一些媒体人的英年早逝也给压力巨大下的都市报雪上加霜。停刊、裁人、离职,被称为传统媒体的“三大悲怆”。
纸媒难道真的没有活路了?
在去年8月8日带17名大学生和传统媒体、企业人士赴猪八戒网调研,12月8日带60名大学生到腾讯·大渝网调研之后,我于12月29日携川外、重大、重师约20名大学生和关心纸媒生存与融合发展的人士,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晨报调研考察。旨在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冲击下传统都市报的应对思路和行动轨迹,为业界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希望能为学界业界共度媒体严冬增一丝光亮、添一块薪火。
调研围绕我事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
1、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冲击下,重庆晨报如何认知纸媒的生存空间、存在价值和未来境遇,作为纸质媒体的重庆晨报未来居于报社发展的何种地位?
2、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全媒体战略不可逆转。面对此种观点,重庆晨报在如何思考、会如何布局、将如何发展?
3、国内不少传统媒体都在实施融合发展和全媒体战略,其主要瓶颈有哪些?突破点在哪里?如何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个下午,重庆晨报副总编熊远树携新媒体运营总监张玢、上游新闻产品经理阮鹏程与我等一行,围绕报纸转型升级、媒介融合等问题畅谈交流了3个多小时。其对媒体发展环境和宏观走势的把握认知清晰,其深化改革、谋求的总体思路颇有新意和突破。
据介绍,重庆晨报在年力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分配机制方面改革,促进管理体系、采编体系和营销体系创新,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符合市场经济规划、符合媒体特点、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重庆晨报的权威性、影响力、传播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占领舆论引导新高地。
在宏观布局中,重庆晨报将着力建设好“1+X”优势媒体矩阵。
“1”指重庆晨报,即:继续坚持办好重庆晨报,抓好主业,确保重庆第一都市报、国内一流都市报地位。
“X”是指重庆晨报旗下的社区报、读本、杂志及“两微一端一网”等新媒体平台,提升西部一流的全媒体新闻传播力、影响力。
为此,重庆晨报将搭建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采编中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据悉,年后将搬至悦来新报业集团大厦的办公室将按此功能需求进行布局。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建设以重庆晨报传媒有限公司为总平台的西部一流媒体运营团队……
由于某些做法属于商业机密,不便在此公布,或许对亲来说听得有点抽象、有些不过瘾。但此行调研最大的感受是,重庆晨报的确不但深刻认识到“狼来了”,而且勇敢地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准备,并开始了坚实的行动。
当然,其对新媒体的认知、其行动力和未来将遭遇何种困难和瓶颈,或许会有不少始料未及。但不经烈火煎熬和考验,怎能演绎凤凰涅槃的传奇?
此次赴重庆晨报调研,只是我计划的“冬春之交媒体行”自腾讯·大渝网后的第二站,赴华龙网、重庆商报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调研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之中,以期通过走访、调研,为媒体度过严冬、迎来春天做些扎实的工作。
下面,小编针对众所
重庆师范大学级吴穹:
去重庆晨报参观调研前,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因为从小看着报纸长大,却对报纸的生产流程和发展问题知之甚少。
因为新媒体的兴起,纸媒近年受到强烈冲击,然而重庆晨报并不气馁,而是在积极转型,力争通过深化改革,使重庆第一都市报进化为重庆第一都市报新型媒体集团!
通过晨报几位前辈的讲解和分享,我第一次那么深入地了解了媒体行业,那么贴近报纸,内心充满激动和感慨。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无数行业的弱者遭遇淘汰,曾经的强者也在激流险滩中颠沛流离,但重庆晨报却未曾望而却步,反而逆流而上,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走在了同行之前!
更令我感触很深的是,重庆晨报惜才,给无数大学生提供了非常优良的实习环境。他们不拘一格用人才,那位独自承担“上游新闻”产品经理的90后,还是学考古的,他的种种优异表现实在是令同为90后的我汗颜呐!
让90后担任要职,集合新老员工的智慧,为晨报改革做贡献,这一点让我格外钦佩。
内容始终是媒体的灵*
川外级广告学专业杨建: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该何去何从?
就重庆晨报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版面逐年缩减,利润持续下降,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迫在眉睫。
但在着力发展新媒体的同时,重庆晨报主张发挥传统纸媒的优势,做好优质内容与深度报道,从以往“大而全”的模式转变为“小而精”。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都是媒体行业的核心。
传统媒体应保证内容质量,着力于深度。新媒体要更加侧重内容和网民的相关性与更强的吸引力。在信息爆炸时代,与读者相关的内容才可能得到重视。
在新闻内容创作方面,应有意识地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按照“新闻故事化”的要求写作,使内容有趣、易读。无论媒介的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灵*。
川外级广电专业徐小喻:
这次调研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熊总所讲到的“新闻故事化写作”,具体来讲就是“找人说事”。它不同于专业课上所学到的模式化写作,真正让我们笔下的新闻增添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作为未来的媒体人,我们现在应该多在写作上下功夫。毕竟,内容才是媒体的灵*。
既要改革创新又要内容为王
川外级新闻学专业李玲:
年1月份,我曾在重庆晨报实习。实习期间,报社老师热情友好,在新闻业务方面给予我极大帮助,让我有幸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了解当前的新闻业,锻炼扎实过硬的新闻素养,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做准备。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生死存亡之际,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南方都市报和东方早报相继改版,重庆晨报也推出了“上游新闻”客户端。纸媒锐意进取,以战略性的眼光和思维寻求变革,全力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新闻纸,这种魄力和精神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通过到重庆晨报的调研考察,我还是坚信“内容为王”。纸媒应该寻求自救之路,晨报上下贯彻了以内容为主的核心,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小步快走,以内容驱动产品发展,无疑是创新的表现。我相信,不论何时,市场都需要优质原创的新闻内容和精致加工的编辑方式。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
川外级广告学专业李伟凡:
嘿,传媒人!无论在歌乐山还是较场口我们都是初升的太阳哒。
——李伟凡
在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似乎已经被人抛在脑后。自媒体当道的时代,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