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楚天都市报》以整版篇幅报道我校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足迹。文章题目为《用一流标准育“双高”人才——武昌首义学院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原文如下:
用一流标准育“双高”人才——武昌首义学院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近日,武昌首义学院毕业典礼上,该校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届校友姚本星的发言引起了广大同学的热烈共鸣。他深情讲述了自己求学、就业和奋进人生的感人故事,对母校扎实的人才培养表达了真挚的感恩之情。姚本星现任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公司担任造价咨询部经理、司法鉴定所所长。年龄不大,却位重薪高,是名副其实的硬核职场人。
类似姚本星这样成为香饽饽的优秀毕业生,在武昌首义学院不胜枚举。据统计,该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共输送5.4余万名优秀毕业生,质量深获用人单位认可,平均就业率达96.8%,部分工科专业就业率达%,众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千余人投入创业,每年20%以上毕业生成功考研。在同类院校排行榜中,该校连续十四年雄踞榜首。
该校理事长金国华说:"办学不能误人子弟,武昌首义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准绳,坚持一流标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育高素质高能力的“双高”人才,解学生家长后顾之忧,助国家经济发展之需。"
一流标准建设专业助力学生好就业
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有发展后劲,是学生家长报考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考量。
姚本星之所以专业领域干出了名堂,用他自己的话说,学校开设的都是社会急需的紧俏专业,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有效做法为学子们培养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了竞争力。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多年一次性就业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半学生在北上广就业……
该校在承袭华中科技大学紧俏王牌专业基础上,积极开设新文科、新工科专业,主动适应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立7大专业集群促专业融合发展,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就业。
在国家和省市推进“双一流”建设之际,该校主动迎接挑战,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培育重点优势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用一流标准和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培育高质英才。
目前,信息通信与智能计算学科群、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学科群、信息传播与影视艺术学科群等3个优势学科群建设项目,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获批立项。学校投入万元建设,确保这些项目保质量、上水平、出成果。
在即将开始的年招生中,英语等9个专业将归并为三个专业大类招生。英语、翻译专业归并为外国语言文学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归并为土木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归并为设计学类。按专业大类招录的新生入校后,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培养,再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可以更加理性地选择固定专业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院的人才培养,也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一流标准培养能力助力学生就好业
毕业季,在中铁大桥局第五工程公司招聘面试中,城市建设学院工程造价班杨尚霖面对重点高校竞争者,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凭借出色能力和丰富实践经历被企业相中,成功拿到入职OFFER。
无独有偶,计算机科学专业王硕同学在竞聘行业名企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时,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一举斩获单位offer。
更有用人单位称赞:“贵校一个应届毕业生抵过其他高校有三年工作经历的学生,要是有好的人才,一定要及时输送给我们呀!”
毕业生就业无忧,源自该校一直以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实现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培养的人才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该校一直致力于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反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年,该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OBE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准绳,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成果导向、并持续改进,这三个原则正是教育部在年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所大力提倡的。
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1个受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影响较大的专业与知名企业,如“中软国际”“北京华晟经世”等多家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其中4个共建项目获批国家教育部立项。共建班将企业急需课程纳入必修课,直接为企业培养实践能力强、项目经验足的紧缺人才。同时将教师科研成果和企业真实科研项目转化为实践项目,不断提升项目实操能力。
大力建设实践平台,建有80个各类实验室,与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或产学研基地等,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化、跨界整合和创新运用能力。如艺术设计学院联手屈家岭当地*府和企业,以文创为媒,以创新为实,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内涵,持续打造首义文创联盟产学研平台,有效缩短学生校内实习与作品接受市场检验的距离,提升了学生的作品设计的实战能力,服务能力和市场意识。
该校还注重强化行业前沿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满足学生就业所需。在最近的新闻与法学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概论》课堂上,即引入5G直播技术,让学生对5G有直接体验。同学们借助5G设备,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直播、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