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朱君江,武汉纺织大学“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污染控制和绿色合成催化技术21年。他主持了包括德国自然科学基金(DF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创新团队等13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他引多次;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年)、第四完成人获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他还是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华人光催化会议”“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等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AnnalsofAdvancesinChemistry》《ColloidandSurfaceScience》等学术杂志的编辑和编委会成员。
导言
早上7点半到校,晚上10点结束工作,这是44岁的朱君江的日常。同事和学生都说,朱老师就是这么勤奋,节假日、寒暑假几乎都这么过。
从读研时选择“环保催化”专业算起,朱君江研究绿色环保催化已21年。“大部分化学工业的进步都跟催化剂有关。现在,人类需要更清洁、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催化剂,能做这种研究,是我的幸运,更别提还能有一点收获了。”他说。
就想做开创性研究
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李伟院长这么形容朱君江:做基础研究很清贫,取得成绩不容易,他却乐在其中,一直保持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朱君江对催化剂是真爱,21年来,他主要研究了两种催化材料:钙钛矿氧化物和石墨型氮化碳,它们能被用来解决汽车尾气、可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污染等问题。最近,他和团队报道了一种多孔铁酸镧的制备方法:把铁和镧的硝酸盐混合物与有机物一起放到惰性气体环境进行热处理。这样得到的铁酸镧能均匀地分散在碳基底上,且表现出更小的粒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催化反应性能更好,材料却更便宜;还通过选择刻蚀技术做出了有多孔道的钴酸镧催化剂:制备时通过加入过量的硝酸镧,使高温煅烧形成的氧化镧将钴酸镧颗粒包围,可以抑制钴酸镧颗粒在高温的聚集长大;然后再用弱酸把这些氧化镧刻蚀掉,留下孔道,就可以增加钴酸镧的比表面积和催化能力……
获得一项这样的成果,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拿多孔碳包覆钙钛矿氧化物来说,加多少碳含量合适?用什么结构的碳最好?还要研究具体反应过程、做表征,探索反应原理。“做基础研究就难在这里,要有开创性,要形成理论闭环。我们做坚实一点,后面的应用就容易一点。”朱君江说,虽然能推进一点都很难,但这种含金量很高的工作,带给了他强烈的成就感。
静心能“催化”人进步
对朱君江来说,静心,正是他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刚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研时,我特别有热情,做了很多尝试,但啥结果也没得到。我当时备受打击,我的老师杨向光研究员和吴越研究员告诉我‘做科研,要静下心来’。后来我学会了结合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了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学会了坚持。写第一篇论文,我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反复修改,很值得。”他说,只要能静下心来,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做科研,许多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朱君江也把这些经验告诉自己的学生们。他的学生和同事、武汉纺织大学教师肖萍说,朱老师总是叮嘱大家,首先要沉下心来,不能啥都做,要聚焦一个目标,其次是要努力,做完实验要总结,这样才会从实验上升到理论,第三是要经常与同行交流,这样能提升视野打开思维,最后还要给自己留点空闲时间去思考。
“我经常跟学生说,我们做催化的,要么就爆发,要么就平凡。为了能实现工业化生产氨,人类努力了大约年,才找到最适合的催化剂。我们不一定有这样的做出里程碑式成果的幸运,但我们坚持积累,也能提出一些观点,把科学往前推进一点。”朱君江说,随着国家、高校对基础研究愈发重视,更多年轻人已加入到基础研究的行列中来。就他的团队而言,现在已有四位年轻博士正静心致力于基础科学的研究。
信息来源:武汉纺织大学宣传部
楚天都市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