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的厦大故事冯浩厦大生活散记
TUhjnbcbe - 2021/6/17 21:18: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

他曾在*大学、仰恩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任教

后受邀来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

他就是冯浩老师

在厦大新传生活的五年里

冯浩老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同事

遇到了敬重爱戴他的学生们

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学术财富

就让我们走进冯浩老师与厦大五年的点点滴滴

冯浩在厦门大学大南校门前摄影留念

厦大生活散记

年至年,我已年过花甲(64岁),应聘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在厦大的近五个年头里,亲历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01厦门情愫

我出生在一个*人家庭,原籍湖北宜都,家父年追随王震将*,进**,此后屯垦戎边,直至过世。我于年随母亲进疆后,也一直在*生活、学习和工作。

地处西北边陲*远距福建千山万水,然而却并不陌生。记得还是我刚上中学时,家父拿出一双八成新的*用胶鞋给我,说这是年原籍福建厦门的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慰问解放*的礼物。此后,才上高中的我为“8·23”万炮震金门的胜利而欢呼,被英雄三岛小八路的事迹而感染,更为钢铁战士安业民、英雄飞行员杜凤瑞的故事而流泪,更和同学们向福建前线解放*写出慰问信。

厦门——伟大祖国的东南前哨成为许多青少年向往的地方。我上了*大学中文系之后,读到了清朝诗人李惺写的七律《厦门》:“分控东南接大荒,八闽门户此雄疆。山身戴石千头黑,海面粘天一气*。”诗句不仅描写了厦门的天然景色,而且评价了厦门的战略态势。厦门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略后方基地,在近代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我在天山南麓的轮台县委工作。在清理县档案馆的资料时,意外发现几本解放初期陈嘉庚先生著的《新中国观感集》小册子,我如获至宝,星夜拜读。透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陈先生拳拳的爱国情怀,更为他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一是抗战后期,陈先生回国劳*,考察了重庆和延安之后,断言“蒋介石狡诈无信,*治腐化,终必失败;毛泽东诚恳虚怀,生活俭朴,终必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陈先生预言的准确。二是建国初期,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一文中言到要“一边倒”。当时海内外或误会,或歪曲认为毛主席要做“苏联附庸”,但嘉庚先生坦言“毛主席文武才干,英明智慧,不但为我国历史所未有,亦为世界所仅见。将来新中国建设成功,其光荣芬芳,前古后今,殆无出其右,为公为私,安肯自屈卑下,附庸于人?”现实正如陈先生所言,经过中苏论战,大后方的*已成为反修前线,毛主席指出“*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正是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办了有着“南方之强”之称的厦门大学和集美中学等一大批大中专院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看来,我能够到厦大工作,真是一种缘分。

陈嘉庚《新中国观感集》

02融入厦大

还是年底,我从担任多年的*大学新闻系(后为新传学院)主任职上退下不久,经推荐到福建泉州民办的仰恩大学创办新闻系,并担任主任,后又兼任仰大人文学院*总支书记(前任是厦大中文系退休老师杨聪凤)。年初,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时的校友*星民(时任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推荐邀请,到厦大新闻学院任教。

记得是年2月开学不久的一天,上午我挥手泪别了泉州仰大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下午赶到厦门。老*和厦大博士生刘东莱、厦大体育专业研究生李福生一起迎接,并把我安顿在上李龙虎山路一座名叫“学林雅苑”的公寓内,尚未来得及办相关手续。第二天一早,厦大硕士生孙秀珍来接我到厦大本部给级研究生上“新闻综合实务”课,真是马不停蹄,仓促上阵。上完课后,到学院签订了“全职教授聘用合同”,合同期限2年(年2月至年2月)。安排课程为研究生课程:新闻高级编辑、新闻综合实务、地方报纸研究。本科生课程:新闻编辑、新闻专业报道、新闻采写。这样,我便成为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员工。

我在担任新大新闻系主任时,同厦大新传系主任郑老师(已故)和长期担任系、院领导的陈培爱老师多有交往。我记得厦大新闻系同新大新闻系一样,是年前后创办的,也是当时国内14所倡议成立新闻教育学会的院系之一。但厦大敢为天下先,当时传播学传入国内不久,厦大新闻专业便冠以新闻传播系。同时,厦大的广告学专业异*突起,办出特色。当时,高等教育学科分类时,财经商业院校、艺术美术院校都想将广告学专业置于旗下,经过新闻教育学会力争之下,将广告学专业列入新闻传播学类的二级学科。因此,陈培爱及其教授的厦大广告学专业独树一帜,成为新传类学科建设成功的佐证和范例。这也是在激烈竞争中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取得博士授予点的重要原因。

厦门大学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高校,是、双一流院校,是部属研究教学型院校。多年来,遵循“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粉碎“四人帮”后,震撼文坛的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陈景润就是厦大毕业生;发现陈景润的伯乐——王亚南先生,更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内“资本论”的首译者。而他们都只是厦大优秀人才的代表。

03研究生教育方面

厦大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国内一流专业众多。厦大新闻传播学院虽然年青,但创办以来,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研究生、本科生,并接受外国留学生。我到厦大工作,就要不断跟上和适应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前进的步伐。接受教学任务后,首先要调研生源状况。新传学院新闻传播类的研究生中,大约有近一半本科非新闻专业,他们虽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但新闻基础修养不足,在新闻基础知识方面往往不如新闻本科生。新传类专业(含广告学专业)的特点是实用操作性强,学生动手能力相对重要。因此教学中应补上非新传类研究生新闻知识及基础理论欠缺的短板,并在提高学生新闻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我年青时在媒体工作的经历(曾创办乌鲁木齐晚报并担任编辑部主任)和从事新闻教育多年的经验,我制订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新闻素养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计划。

一、改进课堂教学,由讲授式改为讲述讨论式。如果光由教师讲授,容易形成本科段非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吃不了”,而本科段新闻专业研究生又“吃不饱”的情况。因此,每节课开始,我将授课重点、参考资料及思考讨论题列出,并布置作业。教师主要讲授要点,启发学生思路。这样,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到主动思考,每一单元都要组织讨论发言,以期实现同学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例如讲授通讯写作时,我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新时期的通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进行分析对比,从时代主题、历史背景、典型作用、人物性格、语言文字等方面组织学生讨论,争论十分激烈,最后同学们从二人共同点、不同点、时代背景、典型意义多方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时代精神如何用典型人物体现。记得一名越南女留学生在发言中被焦裕禄、孔繁森二人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所打动,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二、邀请校外专家传经送宝,开拓学生眼界。在学院的支持下,曾邀请厦门晚报总编朱家麟博士给级学生讲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抓好典型报道;请海峡导报编委、夜班责编高铁博给级研究生讲如何编辑、安排报纸版面;请儿童文学作家李晓玲给同学们讲个人成长史,如何读书,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思路,让他们掌握新闻改革的状况。新传专业的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应随时掌握了解新闻界的动态。在讲授“城市报纸研究”时,针对当时国内都市报崛起引发的报业大战,着重介绍了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的竞争情况,广东“广州日报”与“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的竞争状况。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崛起的有影响的城市报纸,如西安的“华商报”、郑州的“大河报”、北京的“京华时报”以及厦门的“海峡都市报”。引导同学们从市民读者需要、读者对象、办报宗旨、发行手段各方面分析对比,引导大家探讨。经过争论,同学们意见趋向一致,即报业不管采用何种发行手段,但最终竞争中取胜,赢得读者的还是“内容为王”。

四、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学院安排我和办事严谨、文笔极佳的阎立峰老师,知识渊博、业务娴熟的曹立新老师,共同组织同学们为厦门市委宣传部阅评“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和“海峡都市报”,撰写评报文章即阅报动态。刚开始同学们在报纸的技术层面如版面、标题、图片、语言文字等方面花费笔墨较多。我们三人跟市委宣传部沟通之后,要求大家从办报宗旨、*和*府的中心工作任务、舆论引导等方面入手,对每家报纸的总体层面进行评阅,基本达到了市委宣传部新闻处的要求。

五、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办好厦大研究生院的院刊《凌云报》。我曾担任该报的顾问,期间我引导同学们学习相关*策,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厦大故事冯浩厦大生活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