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世纪的火焰之上
——马洛伊·山多尔文学阅读之旅
文
阿甲
相识一个好作家就像结识一个好朋友一样,殊为不易。而在什么年龄遇到什么质地的朋友,仿佛命里注定。
友谊有两重境界,一曰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感觉已是相识相交多年的故友,两心相契,情志深为赞许,观念每每相称,仿佛突然之间冒出来了一个共经风雨的老同学,那份惊喜与怡悦,自不待言。二曰白发如新。很早就相识,也熟悉彼此,不温不火,就在你身边,但有一天,当你拉开一些距离,再次辨认时,他(她)仿佛变了一个崭新的人,内蕴高洁,行止端肃,神气不凡,让你每每刮目相看,宛如天地大舞台,你携一束春花在起舞,临秋时猛然惊觉它枝头挂满微红之果在秋阳里微笑。
二零一七年秋天,家里,单位上,诸事并臻,心下频频添堵,想起几月来废于阅读新篇,好久没逛书店了,便去了这个城市的一个临河书店“散心”。我购书想来没啥计划,只是随缘,果然,在这里,我遇到了“马洛伊·山多尔”:一个“严厉”的朋友,他早就等在那个台阶上,等着我匮乏的这一天,来给我狠狠地上课,纠正我日趋懒散的生活。
阅读欧陆作家书籍多年,没有人给我提及过这个匈牙利作家,这套译林出版社的精装作品集装帧精良,外观素雅大方,但那“中国式”书籍腰封很夸饰,上面赫然写着:“匈牙利最后的布尔乔亚,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见多了近年来书籍的这种夸大推销,我内心一阵子窃笑,翻开一本从中间随便读了起来,五分钟之后,我便笑不出来了。那两三页文字里面,你随处可以看到过于流畅的小说叙事被作者大刀阔斧砍削留下的“树桩”。作品叙事极其简净,隐约感到这是个有着“严厉”美学尺度和古典风范的大家。二十世纪的典型的“现代派”作家,有种叙事上的通病,那就是过于倚重想象力和思辨力,文本要么“肿胀”,要么“破碎”。果然,后来的阅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是克服了这种世纪病的一个作家,崇尚简约、干净、自律的古典文学品格,但他面对的却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那些“噬心”的难题:生命的孤独感,文明的覆灭感,心灵与肉身的双重流亡。
我几乎是没法停下来,用四个晚上读完了他文集中最厚的那本小说《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小说围绕着一桩失败的婚姻,从三个当事人的角度分别进行了独白式的叙述,结尾部分,男主人公时隔半个世纪,对时代和爱情的变迁进行了补白。掩卷唏嘘不已,像一部用四个声部进行合奏的酣畅淋漓的交响乐,那种对心灵孤独处境的深探,对阶级和文化的剖析,爱的坦诚与自私,精神的衰退与变迁,时代的裹挟与无情,在每一场道白里轰响着,而叙述者,又是一个难得的世纪“清醒者”。他拒绝掉入“虚无”“荒诞”的现代陷阱,反对平民化的历史进程,用古老的贵族精神,与道德衰败引起的精神难题作着斗争,充满孤绝的勇气和先知般的洞见:“在即将到来的世界里,所有美丽的人,有才华的人,有个性的人,都将成为嫌疑犯,你不明白吗?美丽将被视为挑衅,才华是一种煽动形式,个性则是恐怖活动!”“因为现在他们要来了,来自四面八方,来自犄角旮旯,几百万人,甚至更多,到处都是,丑陋的人,无能的人,没有个性的人。”
风格反差极大的长篇小说《烛烬》则被评论家们称之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极为克制的作品,行文简净,风格洗练,从细节直触内心最为隐秘之处,如一个智者历尽风雨后的澄明,有一种洞明世事后对人性的悲悯之情。小说以悬疑的结构层层铺排到结尾,当将*将妻子克里斯蒂娜记录真相的日记本扔进火炉里的时候,你便会由衷地敬佩马洛伊·山多尔驾驭文本的叙事天赋,小说从可能导向的一个庸俗的结局,变成了敞开的结尾,因为小说最终要呈示的是对生命本身,对内心的激情,对美的渴望和诘难,并不是为了讲一个情感故事,而马洛伊·山多尔对人心的勘察真是达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所谓小说叙事大师,就是在别的优秀作家无法往前再走的地方,他又向前挪了“半步”,这“半步”让他从一个才华出众的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从生命某个牢固根基发言的思想性作家。他精湛的心理分析,让人每每想起他的另一位同乡,大作家茨威格,想起那些精美的短篇和深湛的人物传记,他们都是那类洞察心灵秘密的“灵*猎手”,后世的评论家也往往将他们相提并论,但相较于茨威格的深情和绮丽,马洛伊·山多尔则更为简约和隐忍,富有男子气概。
马洛伊·山多尔出身于奥匈帝国一个受人尊敬的法学世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父亲是著名律师,也是当地的法律协会主席和参议员,他叔叔是布达佩斯大学非常权威的法学教授,在法学有着经典影响力的欧陆文明中,这种背景让他有着不同于大部分欧洲现代作家的精神视野,有一种从古典精神的高处“审视”现代生活的能力。马洛伊·山多尔在三十五岁完成的小说《分手在布达》中,能感到这种文明的底气对诸多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的剖析“审理”,在这个相对早年的作品中,他已经对人类情感生活的肌理有着超乎寻常的把握,他对传统法律精神的阐释,他对婚姻家庭的维护,全然相异于大部分“现代作家”对欲望、自由和个性的宣扬,他极力呵护着日渐远去的贵族精神,法律的古老正义和现代生活中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意志,心灵的清洁和自律。小说中的主人公、律师克里斯托弗相信“婚姻是神圣的,是神的意愿,是特殊的仁慈”,“人像接受上帝所赐予的一切一样接受婚姻,肮脏的双手应尽量远离”。他所经历和宣判的“离婚事件”,“人们像精神病症所里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一般,祈求着法律将他们从疯狂的思绪中解救出来”,这些“离婚案”,“就像隐藏在血液中最神秘的疾病一样,向他展示着家庭溃败的病态”。一个古老的律师,一个“现代病”的诊断者,护卫着未被“现代病”感染的精神防线。
口碑甚佳的散文随笔《草叶集》是马洛伊·山多尔的一份殊胜馈赠,二百零二篇精悍的小短文,纵论人生逐项,品德,友谊,爱情,时间,工作,孤独,病痛,幸福等等,为深陷现代生活痛苦的人指点迷津,大有古希腊先贤遗风,“告诉人在心痛时,和被上帝抛弃后该如何是好”。这是那种很少的可以启迪生活智慧,给人以“教诲”的书,那种古希腊哲人式的教诲,蒙田、爱默生式的教诲,西方文明古典时代结束后,已经很难读到这种既轻松活泼,又严肃认真,充满真知灼见的书了,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心灵的点滴,呈现着真正的道德勇气和生活智慧,不是振臂一呼式的谠论大言,而是真正从孤独生命里提炼出来的对一种正直秉性和良知的呵护之语,在“杂乱无章”的时代里,有对生命热情的捍卫,有对心灵自由的展示,文辞峻拔,但不乏幽默,我读完第一遍后,马上又读了第二遍。想来,马洛伊·山多尔本人对这些小短章也是喜爱有加,他说:“我读了《草叶集》,频频点头,就像一位读者对它表示肯定,这本书比我更要睿智,更勇敢,更有同情心。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许多,是的,是的,必须要活着,体验,为生命和死亡做准备。”
年,马洛伊·山多尔在布达佩斯的公寓在空袭中被炸成废墟,六万册藏书变为泥浆。年,他踏上流亡之旅,先后在瑞士、意大利、美国生活,并自此再也没有回到他的家乡。流亡后,匈牙利*府查禁了他的作品,七十年代,当局为改善国际形象,解禁他的书,并邀请他回国,被他拒绝,并且禁止他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他最终在美国圣地亚哥度过了他的晚年。作为一个穿越二十世纪大半岁月的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维护的贵族文化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劫灰后,早已变成了历史,作为一个半生都在流亡之途的世纪漂泊者,他骄傲地守卫了自己的道德良知和文化价值,在精神严重扁平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精神贵族尤其显得突兀,他无意间成为了战后一大批优秀作家们的精神导师,他说:“当你说出事实——最简单的真理时,你要知道,你周围会即刻燃起火焰:欲望、责任、受害者的火光,讲出事实的人就是穿越火海。火上行走者仰仗其热忱的信仰和冷静的意志,从而能够赤脚走上火线,并毫发无伤。”
END主编:梁芳
编辑:肖肖
★本号姓“副”欢迎来“刊”★王蒙:不忘金庸★王钢:忍别二月河★家住百万庄★年的那个春节★有一种乡愁叫小名★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文人”瞿秋白——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诞生周年★译者柳向阳★她与她的爱永在——写在宗英老师离世之际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