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报》“京华美食”栏目刊登散文《开渔季》
《开渔季》每当开渔节的冲锋号声响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幸福的海鲜季即将拉开帷幕了,今年的开渔节也不例外。此时的海味,经过一段时间休渔期的自然生长,无一不是膏腴肥美、肉质紧韧!新鲜的海鲜不需要累赘的做法和华丽的语言来包装,就是白水煮一切,就是任性的好吃。对现代人来说,对于吃,我们已经步入了选择多要求更多的挑剔年代,每个现代人都拥有一副娇滴滴的味蕾。翻开手机里的美食专栏和各美食大V大号,各种饮食的搭配、禁忌、养生手册、网红餐厅的推荐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看得人眼花缭乱。看了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关于吃,现代人能写出起码一百部维基百科。吃过的美食多了,可供味蕾选择的美食品类多了之后,现代人刁钻的味蕾就进入了每天早上醒来思考“今天早上吃啥”、上午思考“中午吃啥”、下午思考“晚上吃啥”的纠结模式。家常的美食吃多了开始向往海鲜火锅串串香,在外面外卖吃多了,又想回归家常的“田园菜系”。来到东海之滨以后,感觉这里的海鲜鲜到能让你的头发掉下来,特别是开渔季的到来,各种贝类,鱼类,虾蟹类和软体类等,真是应有尽有。先说说贝类吧,王螺,花蛤,海瓜子,蛏子,毛蚶……其中我最爱的就是海瓜子,它的颜色呈粉红,背上有美丽的花纹,大小和香瓜子差不多大,所以我们叫它“海瓜子”。把海瓜子的泥沙洗净,再沥干,用热油翻炒几下,放点酱油和葱,顿时,在十里之外都可以闻到香味,真是十里飘香。抓起一个,肉嫩嫩的,鲜香美味,我一下子能吃下一大盘。每一种贝类都有不一样的煮法,比如蚶子和牡蛎可以生吃,泥螺和辣螺用盐腌一下,王螺用盐水煮,也很好吃。再说说大白蟹吧。蒸、炒、葱油、做羹,每一种都很美味,红膏抢蟹则是我的最爱。红膏抢蟹的做法也非常简单,把一包盐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一下,把蟹放入盐水中,泡过一天一夜,第二天把蟹壳掰下来,然后用刀子把蟹身切开,透明而又洁白的蟹肉,点缀着点点红膏,如果把它一块一块地排列好的话,就像一位艺术家的一道艺术品,夹起一块尝尝,好吃得笑开了花儿。咸咸的,鲜鲜的,吃了一块还想要再吃一块。还有各种各样的鱼,更是轮番走上餐桌,要么是小*鱼,红眼鱼,还有斑鱼,带鱼,昌鱼和比目鱼等,不过咸菜小*鱼是所有鱼中最美味的一种。这几天的早上,去菜市场,开渔季的海鲜价格非常便宜,八元一斤的花蛤、不到三十元的大白蟹,不到二十元的大*鱼,都是首选。东海的海鲜鲜美是有原因的,据说其生长环境一般是海水一半是淡水,包括甬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就是东海海鲜的生长地,在其中生长的鱼类,兼顾海水和淡水两种口味,味道异常鲜美。《中国审计报》副刊刊登散文《藕汤》
《藕汤》
每年六七月份,正是莲藕成长时节,此时的湖泊水面,一片翠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放眼望那湖面上,每一朵荷花都似一位姿态不凡的仙子,在荷叶的衬托,微风的扶持下翩翩起舞。每一朵荷花,都有一种独特的风韵。有的已经全开了,亭亭玉立;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含苞欲放;有的才开出两三瓣,迷人醉眼……千万朵荷花,千万钟姿态,把波光粼粼的湖面点缀得更加灿烂夺目。
我们最感兴趣的则是划一只汽车轮胎做的小木划,在湖心采莲蓬。西洲曲(南朝民歌)有云:“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我们一边把莲蓬采下来放进小木划里,一边剥开就会看见一颗颗像玉珠一样青莲子,放在嘴里一偿,又香又甜,味道好极了。除了莲蓬,藕带也是我们的最爱,趁着在湖里、水库里或者荷塘里戏水的时候,一个猛子扎到水底,沿着荷叶的根茎往泥里钻,几分钟就能抽出一条鲜嫩的藕带,半个小时就能抽到十几根,拿回家只需清炒一下,说不出的清香可口。
除了莲子、藕带这些莲藕的衍生品,我们最爱的还是莲藕。记得前几年有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开篇第一期就讲的是排骨藕汤。我们老家有爱喝汤的习俗,也有“无汤不成席”的说法,最喜欢拿藕和肉骨头煨汤,文火煨到肉烂脱骨,藕块吃起来口感粉糯又不失清脆,最绝的汤喝上一口,香浓清甜,不禁要感叹藕香与肉香的搭档简直是天下绝配!对于我来说,排骨藕汤代表的就是家的味道。
莲藕的制作手法种类繁多,炒、拌、煎、蒸、炸、煨、煮、熘,或嫩、或脆、或酸、或辣,无论哪种做法都能保持莲藕的清香和爽滑。以藕为原料的特色食品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清炒藕片、铁锅藕片、藕圆子、莲藕排骨汤、酸辣藕丁、粉蒸藕、卤藕、炸藕夹、爆莲米、莲肉糕、冰镇莲子米、藕带炖汤。莲藕,被人们形容成“只要去吃湖北菜,不管餐厅大小,这是必点的一道菜”,因为湖北莲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口感绵绵舒适,被誉为“水中之宝”,且莲藕品种多、质量之优均为全国之魁。
炖排骨汤,都要先把排骨放在锅中焯水,最正宗是用一个大大的土砂吊子,砂粗透气,煨的时候可以把油腻吸走。据说吊子用的年头越长,煨出的汤越好喝。煨汤的藕和炒菜的藕要分清楚,煨汤的藕颜色偏红,口感是粉粉的、糯糯的,叫红花藕,而炒菜的脆藕则叫白花藕。买藕要看有几个孔,孔越多说明藕越好,九个孔的藕,煨汤最好喝。还有排骨,煨汤要用正排骨再加点筒子骨,有骨有肉才汤汁香鲜。无论物质生活繁荣到何等地步,排骨藕汤从来没有落寞,没有落伍,它的地位始终是崇高的。排骨藕汤没有繁复的花样,很简单,排骨与莲藕同煨也!只有一条原则:藕要好!假如莲藕没选对,纵有再精深博大的厨艺,也无济于事。
切莫以为莲藕在夏天是脆生生的,在冬天就是粉团团的。作一个比喻,在湖北,买藕的概率大约是这样的:每一截藕,都有50%的好坏之分;剩下的50%的好藕,有黑藕和红藕之分;剩下的50%的红藕中,有50%的粉红藕与黑藕之分;剩下的50%的粉红藕,有粉烂与硬邦邦之分;剩下的最后的50%,才是真正的粉藕!也就是说,一个湖北人,在他冬季的喝汤生涯中,大约只有10%的概率,才能喝到纯正的、粉红的、粉烂的排骨藕汤!
《中国应急管理报》副刊刊登散文《师友记》《师友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小学至大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所经历的最重要的阶段,均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但真正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并不很多。在我们县城的郊区,有一所高中,也就是我的母校——环城高中,专门收录各乡镇考上来的农家子弟。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城乡的差距和隔阂还是较大的。记得我第一次进城上学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是新奇和震撼的,原来城里的路是水泥路面,宽阔而平坦,城里人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艳丽多彩,而且晚上总是灯火通明,熙熙攘攘……此后,每个月我都要从家里背三十来斤大米,带几瓶豆腐乳上学,坐的是那种四个轮子车顶上有货架可以爬上去放货物的面包班车。到城里上学总是心情愉悦,只是见到穿着连衣裙的城里女同学不免有些自惭形秽,带我们班的是几位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记得是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一位姓余,一位姓童,一位姓张。几位老师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仅比我们大个三五岁,也就二十出头或者二十一、二岁。余老师中文系毕业,那年好像只有19岁,据他说17岁他就考上大学,总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派头,头永远向上昂着,很有“范儿”;童老师虽然教我们化学,却是体育健将,肌肉发达;而物理张老师则是一副少年老成的学究模样,着中山装,西裤笔挺,黑皮鞋锃亮。老师们刚刚参加工作,都住在学校,就在我们宿舍的边上,课余及休息日我们很容易就成为朋友。余老师善下围棋,经常在宿舍邀我们下几盘,有时还通宵达旦,轮番上阵。刚开始我们还是诚惶诚恐的,老师也是一幅为人师表模样,几十天之后随着棋艺日涨,余老师开始气急败坏、拍案而起了,有时还威胁罚抄作业。到这时还管是谁呢,即便罚抄也要杀他个片甲不留。只是几次之后就皮了,又勾胸搭背一起踢足球。童老师最爱打篮球,经常在他的晚自习带着我们一帮小子偷偷去县城的体育场,前锋、中锋、后卫的分派好任务,如果碰到其他学校的就来一场友谊赛。他还撺掇校长搞了一次全校的篮球比赛,正式的分班级的篮球赛,我们也不负众望,以高一对高二并且打败高二文理两个班无敌手。张老师则是名副其实的学究,每次讲课务求通俗易懂,对于力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电磁波的产生等均亲自做实验,讲课非常细致,凡是不懂或没搞清楚的可以讲十几遍,他的宿舍经常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辩论室,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以至于不少女同学对物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讲的最多的一个理论就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理论,你努力了就有皮鞋穿,不努力不奋斗就回家穿草鞋。而我们也是不负众望,在三年后的高考中物理成绩都拿到了较高的分数,记得我就考了80多分(分制)。母校其实是由一所初中临时改置而成,光秃秃的操场是煤炭渣铺设的,教室及宿舍也很破旧,四面漏风,冬天也只有冷水洗澡,条件很艰苦。母校的高中部历史上也只办了四年,只有两届四个班的高中生,却产生了一位生物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工学硕士、上市公司高管,以及几位千万富翁、企业家,几位公务员。可以说,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自己人生观的关键阶段,正是几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形成了快乐、乐观、永不放弃以及认真谨慎的人生态度。感谢您!我的兄弟般的老师们。《华西都市报》“宽窄巷”栏目刊登散文《恋上“阿拉宁波”异乡成故乡》
《恋上“阿拉宁波”异乡成故乡》到过上海的朋友都听过“阿拉上海人”这句话,从上海人嘴里说出来,温婉而自豪。其实,阿拉是宁波话,由于上世纪大量浙江人移民到上海,上海话受到了影响,而从此才称“阿拉”的,所以阿拉的确是正宗的宁波话。五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来到宁波,对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非常的喜欢,虽然这里的气候湿润、多雨,湿气重,却也逐渐有了家的感觉,并把老婆孩子接到这里,准备把这里当做我的另一个家。宁波最有名的地方非鼓楼莫属,其沿街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摊点,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谯楼鼓角晓连营”,这是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这句诗就体现了鼓楼的特殊地位。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瞭望,还负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现在,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已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整个地区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宁波江南水乡的特色。因酷爱阅读,临近鼓楼的天一阁也是我们必去之地。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其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宁波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靠近东海,可以极目远眺,虽然看到的都是岛屿,却也海天一色,蓝天白云。在我居住的北仑港区,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九峰山,一则我热爱爬山,二则进景区凭借居住证可以免门票。九峰山地处江南大陆架的最东端,属天台山脉太白山支脉,叠峰连冈,奇峰挺九,因此得名。九峰山方圆数十里,南托太白山,北濒东海,大有山海之“经”可念,可谓人间仙景。曾有诗赞道:“远眺参差九点峰,青山削出翠芙蓉”。网岙景区我最爱去的,也是爬九峰山的必经之路,由一条长达2-3公里长的峡谷贯穿,游步道两旁奇峰俊石、修竹茂林、溪水潺潺。平缓处或山涧嬉水、或溪谷赏花,或与亲朋好友体验烧烤场的休闲生活,一同感受龙王广场的热闹非凡;陡峭处赏银流飞瀑,观绿意深谭,于*斧神工的山崖之间领略九峰之颠,胜揽网岙。还有两个我们经常去的地方分别是“阿育王寺”和“万人沙滩浴场”。对于我这个好吃佬来说,住在宁波怎么也得尝尝宁波的美食。宁波菜以海鲜名闻国内外,向以蒸、烤、炖制海鲜见长,别具特色,轻形式,重实味,鲜咸相兼,美味可口。烹饪制作大都采取了蒸、烩,特别讲究火候、刀功,极注重色、香、味俱全。而我尤喜宁波的小海鲜,在那些大大小小、遍布街道的“食堂”里,小海鲜既便宜又好吃,这些“食堂”可以说是宁波的特色,至少在我去过的其他城市没有见过,菜品做好后一碟碟放在台面上,供食客挑选,非常简便而且便宜、可口,不仅仅我自己喜欢去,有时公司接待客人也很喜欢。此外,各种饭后点心也别具风味。比如猪油汤团、龙凤金团、水晶油包、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块、三丝宴面、鲜肉小笼包子、烧卖、鲜肉馄饨、酒酿圆子。其中,尤以宁波猪油汤团为中国闻名小吃。其他美食则有邱隘咸菜、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水果杨梅、象山海鲜、奉化芋艿头、奉化水蜜桃、年糕、尚田草莓、杨梅、三北豆酥糖、河姆渡茭白等。吃小吃要到城隍庙,既热闹又有特色,我们就经常去城隍庙去,除了那里的小吃,小儿子还很喜欢那里的小玩具,每次去都不会空着手,以致家里的这些小玩意堆满了两个纸箱。宁波的民俗也颇为壮观,比如八月十六中秋节。中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宁波鄞州)人史浩,当时,其任宰相之职,每逢中秋节便回家陪其母过中秋节,有年中秋节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时赶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会回来过节,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赶了回来,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份孝心,故选择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庙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据说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也是出自宁波,据记载,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现宁波西乡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居住宁波的这五年,有快乐也有烦恼,最烦恼的是我老婆,原本到宁波时还是一头浓密的黑发,仅仅四年却日见稀松,问过医生才知道,因为宁波靠海,湿气重,导致很多人都有脱发的症状。但总体来说,还是快乐多过烦恼,起码小儿子的支气管炎基本没犯过,在医院做雾化和洗鼻子,而在宁波,因为空气质量优良,没有雾霾,他的身体日见健康,并于今年九月顺利在宁波公立小学就读。说到入学,今年小儿子刚满六岁,得益于宁波人才引进的*策,我们在宁波保税区登记后顺利入学新碶小学。大儿子上学是在武汉的南湖小学,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定了解,但比起宁波稍有不如,小儿子入学后第一周,老师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入手,并且因材施教,非常人性化而且有效率,不仅如此,新碶小学居然还免费开办了围棋、跆拳道、舞蹈、写字、美术等数十们课程。学校中餐也是非常丰富有营养,我看过小孩每天的食谱连大人都垂涎欲滴,可以说,真正是解了我的后顾之忧,这算是宁波赐予我的最大福佑了。方钰霆,男,湖北嘉鱼人,工商管理硕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习作多万字见刊于《延河》《星星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九头鸟》《品位·浙江诗人》《阅读时代》《参花》《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等近百家报刊、杂志。著有诗集《裸琴》《南方的花园有阳光》,散文集《花样年华》《人间知味》。方钰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