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八高运动会玩“文化”重“成人”
“8”字跳绳、齐心向前冲
赛场上全班拧成一股绳
温都记者夏忠信
本周,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举行为期5天的体育文化节。温八高的体育文化节,有别于比赛内容与形式一成不变的体育运动会,它让25米迎面负重折返接力、足球运球射门、“8”字跳绳、齐心协力向前冲等要求全班参加的集体项目成为体育文化节“主角”,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从赛场上得到锻炼和收获。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温八高校长吴长青说,运动会只是一个载体,学校通过挖掘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因子,让学生在运动时,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增强他们团结、合作、自信、拼搏和领导协调能力等品格,“从而落实学校的‘生命教育’,真正达到‘人人健康、人人成人、人人成才、人人成功’的育人目标”。
体育特长生唱独角戏?不!
把单项运动变集体运动,扩大参与面
该校本次的体育文化节共设了以下9个项目:文化跑操(含武术操),田径运动会,体质健康大比拼(包含男生引体向上、女生立定跳远,“8”字跳绳,齐心协力向前冲,足球运球射门,25米负重折返接力,班级篮球竞速赛,拔河比赛等7个项目)。
该校副校长陈发明说,这9个项目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节的整合性。除了田径运动会保留了过去部分运动会的比赛内容之外,其余项目均为增加的集体项目。其中,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更是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
吴长青说,过去的校园体育运动会无论是比赛项目、时间长度还是参与群体都一成不变。个人项目居多,体育特长生唱独角戏,更多的学生并没有多少参与。“所以,八高在保留田径运动会,发挥体育生特长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单项运动变成集体运动,强化合作意识;将运动会延长至五天,引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让所有孩子得到锻炼……这些改变,是在落实八高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发展生命、享受生命的‘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文化节上创意比拼班旗、会徽、吉祥物,学生来设计
今年高三(15)班的同学有个统一的名字——杉树林。此次该校的体育文化节,由学生设计会旗、班旗、会徽、吉祥物等体育文化产品,还在开幕式上展示。
该班的“标识”,倾注了集体的心血。据了解,该“标识”由“运动会”三个字的偏旁组成。“走字底”代表径赛,“力”代表田赛,“人字头”代表学校“人人”的目标,“云”是说的意思,代表了此次体育文化节背后的文化元素。
该班的同学说,设计这个标识和吉祥物的时候,大家团结合作,都愿意为集体付出,凝聚力更强了。
“集体项目取代部分单人项目,扩大了运动的参与面,也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融合,只有团结、合力,才能取得成绩。”该校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主任张建龙说。
张建龙的话在学生中得到印证。高三(15)班的陈同学说,有趣的运动会让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相比坐在看台上,集体项目让很多人进到场内,大家更有热情。
吴长青说:“通过体育赛事,塑造出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向上、辛勤付出的宝贵品格,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受益无穷。”
全省高中体质健康测试
温八高位列市直普高第三今年,该校的体育文化节上还有跑操和武术两个特色展示项目。
在温八高,周一至周五8时10分至8时45分,全校数十个班级的跑操成为一道风景线。同学们昂首挺胸进场,每个班还有口号,队列分顺时针、逆时针、“8”字形等各种跑步阵形,俨然把文化融入脚步中。
当别的学校学生在做广播体操时,温八高的学生在做武术操。在温八高,武术操是每位学生的基本功,该校还设有泰拳社、搏击社等,把武术的刚和艺术的柔相结合。跑操、武术已成为呈现温八高文化的独特载体,学校规定学生都要参加跑操,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去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高中体质健康测试排行榜上,温八高位列市直普高第三。温八高相关负责人说,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组织的跑操和武术操,让学生每天得到锻炼。
在吴长青看来,体育不仅是体育,还应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体育是合作,会不会合作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体育是精神,要有勇争第一的血性;体育成绩的取得,需要大量付出,需要有自信心,这些都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元素。”
长按下方来源:温州都市报
辅导员里鲜见主课老师,但温州市瓦市小学的林丛既是辅导员,也是语文老师。朴实平凡、辛劳琐碎,这是大多数人对这两个身份的定义,林丛却凭着她的激情与使命感,让这两个身份相辅相成,迸发出别样的智慧与浪漫。今年10月,林丛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浙江省共10人获此殊荣,温州市仅一人。此前的今年8月份,她被评为浙江省语文教坛新秀。
有一种智慧叫辅导员。在林丛看来,少先队工作就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只要肯学习,能创造,就能让平凡的每一天都变金子。”林丛说。
瓦市小学总校地处老城区,操场面积小,学生人数多。“走廊漫步,操场游戏。书声绵绵,步履轻轻。”林丛编写的这简单易懂的16字儿歌,让一二年级的队员很快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年龄稍大的三四年级的队员,林丛另有新招,情景剧《丁小豆奇遇记》让校园里的小邋遢们笑着笑着红了脸,悄悄地改变;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林丛则策划了“微论坛”这一迷你版《儿童哲学》活动课。
16年,林丛从中队辅导员转身大队辅导员,为大中小队员筹划上百次主题活动,记录下三十余万字教学札记,谈及点点滴滴,林丛的言语中透露着的不是辛苦,却是幸福,“这不是靠行*命令憋出来的,而是因为生机盎然的辅导员生活不断温暖着我,魅惑着我。”
有一种浪漫叫语文老师。热爱文学的林丛更是将这种文人式的浪漫深入教学的骨髓,她办班级《小作家报》、开读书会,并利用周四中午的时间开设“诗之岛”诵诗习字课程,“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描绘温州的诗词地图,希望在他们的心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林丛说。“诗之岛”的教材全部由林丛自己编撰,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料,暑假里,林丛经常在市图书馆一“泡”就一个下午。
林丛还喜欢咀嚼理所当然的常规,发现鲜为人知的教育现象,将反思写成日志。十几年来,她写下《走向班本》、《生本视域下的儿童哲学新思维》、《“评”中见奇,“语”味无穷》等50余篇随笔和论文,并获省市区各类奖项。
林丛最浪漫的告白大约都留在学生的毕业纪念册里。一本名为“致童年”的届六(8)班纪念册记录了每个孩子不同阶段的照片与文字,这些照片均出自林丛之手,类似的照片林丛的电脑中还有近万张;她还根据每个孩子的名字“说名解字”写寄语;在封底,她这样写道:“你们,会是我最可爱的——牵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