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石桥培中那些人,那些事hellip
TUhjnbcbe - 2021/4/30 1:04:00

年秋收时节,踏入古镇石桥培中村宽敞笔直的沥青路,只见路边金*色的稻浪此起彼伏,远处的雾霭在九龙山如梦缭绕,好一派悠然恬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走过沥青大路,就是培中村委办公楼,一幢古朴典雅的苏式建筑。再顺着小路往左走几分钟,便到了我探访的培中诗社社长——潘沃钤家。

1

田园诗人

79岁的潘沃钤每天早上8点起床,习惯在庭院里看书、写字,由于腿脚不利索,以前晨运的爱好就停了下来。年从任教了数十年的中学退休之后,他一直居住在培中村。子女大都已成家立业,在外地或城市发展,潘老两口子留守生长于斯的家乡,享受陶渊明式的田园之乐。平日,村里人经常让他帮忙写对联,潘老总会欣然应允。

潘沃钤在年加入了苍梧县诗词学会,并担任东安诗社编委,开始潜心创作诗词。随后,他和一众热爱诗词的村民成立了培中诗社。“生活在这样一个安然恬静的地方,人也变得诗意起来。”潘老笑曰。

据了解,年培中村被自治区文联评为“诗词村”,潘沃钤家庭则获得了“文艺户”的荣誉。为了把“诗词村”发展壮大,村支书朱卓锦牵头在村委旁边选了个平房,作为培中诗社的大本营,潘老正是培中诗社的社长。诗社虽小,却包罗万象,诗社里的成员,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培中”,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心头上积集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为了诗社发展,潘沃钤愿意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就像他在诗中所抒:“鸿归梓里留行迹,花落桃园化沃泥。”

介绍了培中诗社创建前后的一些典故之后,潘老旋即到书房里拿出一册《诗画培中》予我,打开一看,浓厚的文墨书香四溢。册子不大,都是梧州文人墨客及摄影师赞颂培中诗情画意的作品,记载着培中村厚重的文化记忆。

潘沃钤练习书法。图:西江都市报 杨珊

古香古色的培中村委办公楼。该楼前身是梧州*分区工作队训练基地,修建于年,融合了中苏建筑风格。

焕然一新的入村沥青大路。

先贤足印

潘沃钤在本地广为人知的,是他作为诗社社长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东安圣人”潘葆芬的儿子。

明末清初培中村开村以来,历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层出不穷,某座古宅的大门上还悬挂着一座“进士”牌匾,据悉是光绪年间先人潘其顺所立。远近闻名的“东安圣人”潘葆芬就是培中村人,潘葆芬出生于年4月,6岁的时候进入私塾,高中毕业后直升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治系,曾得到鲁迅、郭沫若等人亲自教诲。

据《九思堂寻梦》书籍里岑路、*彰尊著文《东安诗人潘葆芬》介绍到,年,潘葆芬回到家乡石桥,时世事纷纭,人间扰攘,对一切功名利禄他淡然置之。在此之前,有位在广东做官的中山大学同学来函邀他出任连山县县长,他婉言拒之,后又聘他当行署秘书,他也断然谢绝。亲朋为他惋惜,父辈甚至动怒了,但他们怎会知道年轻人的鸿鹄之志?潘葆芬决心躬耕田园,为家乡办学。年,他在家乡开设了一所培聪补习学校,之后到长洲苍梧国民中学任了一段时间教师,年重回培聪补习学校。解放初,被选为东安区人民代表、苍梧县人民代表和教育会代表。

岑路先生有一年参加苍梧县文联会议,席间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会后旋即追踪寻访,得知老人叫潘葆芬,是一位普普通通但又不平凡的人物,数十年来他舍弃名利,在自己这块土生土长的地方,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诗作,像深山里一棵不知名的小草,默默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吐放着馨香。

“四十年代战乱时期,广州沦陷,中山大学取道越南临时迁去云南澄江,家父曾随同学辗转赴滇继续深造,可惜时乖命蹇,路上盘缠、行李悉数失窃,只好把身上仅存的资金留给同学梁高年赴滇,自己独自回乡。”潘老静静地述说着。

据史述,当年中山大学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广西柳州之后,步行至贵阳转至。同时还有少数学生由广西百色步行入云南,经开远到昆明。坪石的学生,则经衡阳步行到贵阳转至,由香港动身的师生,乘海轮到越南海防登陆,经河内转达昆明……

战火纷飞的漫长梦魇里,少年潘葆芬如何在漆黑之中待到一个又一个黎明?我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幅遥远的画面,意气风发的苍梧培中少年在路上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满脸憧憬与坚毅。我耳边,陈奕迅忧郁的歌声仿佛响起,“为何未及时地出生在/挽着你的手臂彻夜逃避/漫天烽火失散在同年代中/仍可同生共死/……”

最终,他目送学友奔赴云南,自己壮志未酬归隐田园,但内心终有一盏报效家乡的意志明灯。

潘沃钤父亲流传下来的《批点七家诗》。

“父亲是一个善良、和蔼、博学的人,他时常引经据典地对我们子女进行教诲。尽管人生诸多波折,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潘沃钤回忆,父亲在他5岁时就开始教读诗练字,体会“颜筋柳骨”和“平仄押韵”。说完,潘老回到书房又拿出一本他父亲以前曾经使用过的《批点七家诗》给我。

受父亲的影响,在潘老的言传身教之下,潘沃钤的五个儿女在文艺方面都表现优异,尤其是潘老的二儿子潘颖年,攻读了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学位。

古村建筑

谈话间,潘沃钤带我寻访培中村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的古建筑群落。崇山叠嶂拥抱的培中村里,一座座古宅沿着古老的石街两旁整齐排列开来,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培中村的古民居在梧州颇有名气,吸引多少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寻访它的古韵遗风,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彰显出风雨沧桑的培中历史、文化底蕴和培中人的文明足迹。当我随潘老的脚步走进这些历史悠久、风雨洗刷之下依然伫立的古建筑,时间仿佛一下子静止下来,心悠悠然,像闲云野鹤……

据苍梧县文物局资料介绍,培中古村落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个古村落文物。现存14座民居,建筑格局基本一致,均为坐北朝南六开间两层楼房四合院,主建筑深两进,前面是天井和门楼,天井前面还有一进底厅。门楼大门朝东,门楼屋檐下为木雕封檐板,吉祥纹饰,雕镂精细,敷色为艳丽的矿物色彩颜料。门楣和望瓦之间为壁画,正屋前立面的门楣和望瓦之间也为壁画。房子侧立面风火密檐下为灰塑螭龙凤草纹图案,正厅的天井前面多有影壁,影壁上为传统的立体灰雕,以三阳开泰、姜太公钓鱼等为主题。

这样的一大片古建筑,让人不由得相信培中村先人的富庶。更为让人惊讶的是每座古屋的门楣,装饰用的壁画,除了花草鱼虫,更多的是文字,而且都有出处。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群贤毕至,老少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还有王勃的《腾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据潘老介绍,时至七十年代,这批旧屋还十分繁荣。

在一间宽阔的旧时大屋面前,潘沃钤向我介绍,这是他爷爷潘福诒(字谷荪)在上个世纪初(约年)修建的大宅,门窗采用了德国进口的钢材,现在还保留完好。说完他拿了一枚收藏的德国钢钎给我看,一握,沉重无比。

作者与潘沃钤老先生合影。左边大宅即为其祖父年所建。上图窗棂采用德国进口钢材作柱。

宜居沃土

培中村依山而伏,地理环境优美,青山莽莽,绿水悠悠,暖风拂过,树枝摇曳,莺啼燕叫。

在村委办公楼后山,一条石阶小道蜿蜒伸向大山深处。“这是培中村的森林登山绿道项目,修筑于年,九龙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是登山观光、休闲健身极佳场所。”村支书朱卓锦介绍,绿道共18公里,通往村里的九龙山,道路修通后山里将修建相应的文化设施,今后培中村将打造九龙山风景区,规划森林康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年当选村支书的朱卓锦,多年来坚持每天早上登山散步。九龙山森林面积达2万亩,植被保护完好,有森林绿道多米,主峰“米升尖”海拔米,负离子丰富。我自山脚拾级而上,行至半途汗水微渗,好不快活,及至山顶,极目远眺,一片风光旖旎尽收眼底。

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建设成为“新型城镇村庄”,做好新县城的功能配套服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中村结合村情从实际出发,围绕“一村、一山、一田、一园”打造一个宜居生态田园培中村。除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特色种养也是村里重点推进的项目。这里有了通往大山深处的森林绿道,有了数百亩金*灿灿、随风翻涌的油菜花田……随着宜居乡村活动的开展,近年以来,培中村出现了不少新鲜事,并荣获广西诗词村、自治区级生态村、广西首批传统村落目录、自治区四星级基层*组织等称号。

在返程的路上回望培中,漂亮的现代民居和古建筑错落有致,与远山的夕阳余晖揉合在一起,时光交错,村子的前世今生都溶化在一片金色的光影里,蕴含着人们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旅人心中挥不去的淡淡乡愁。

培中的明天会更美,更好!


   往期精彩文章

苍梧乡村记事(六):木双有条大冲河

不同的《天伦之旅》,相同的父爱

故乡的山苍树

难忘在黎壁村从教的岁月

苍梧乡村记事(五):八会村电影院的光辉岁月

苍梧乡村记事(四):*牵梦萦的那条河

苍梧乡村记事(二):梨埠旧街琐忆

苍梧乡村记事(一):火叔

不一样的母亲,一样的爱

令我交口称赞的那些欧洲杯

倪东荣

多谢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桥培中那些人,那些事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