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探“普通中学”里的不普通
多维平台成就学生梦想
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是目前市直属中学里仅有的两所浙江省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之一;还是温州市唯一荣获得温州市模范集体称号的学校,温州市首批“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示范学校。还曾获得浙江省A级普通高中、温州市重点中学等荣誉。年温州市十大小科学家获得者,唯一一名普通中学获奖者就出自温州二十一中。一所“普通中学”有如此“不普通”的殊荣,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用哲学的眼光去思考教育
温州二十一中秉承“为学日益,以正兴邦”的校训,提炼出学校的教育哲学理念——教育为了人的自我生成。学校通过教育来唤醒人自身蕴藏着无限的潜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在教育哲学的引领下,温二十一中致力于搭建各种适合孩子发展的平台,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助力孩子实现人生梦想。
用教育的实践去成就学生
在不久前温州进行的学生幸福感调查中,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学生幸福感“爆棚”,排名第一,谜底在哪?
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形成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为学生“自我生成”提供了多样选择。借助特色班级的创建,让学生的“自我生成”在班集体中形成特色。举办塘河闲暇节,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实现自我发展,培养兴趣……所有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温州二十一中的三大特色基地、六大活动中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我们带您走进立体水培果蔬种植基地,一排排水培植物整齐地摆放着,上面有草莓、空心菜和小番茄等果蔬,水中有鲤鱼,俨然一个微缩版的生态农业园。学校很多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课程都在这里上,学生们在这里种植、在这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收割的果蔬进行义卖或送给食堂给全校师生品尝。在这里,学生们们也收获了满满的荣誉,他们的学习课题荣获浙江省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等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温州市“小科学家”评比,与省重点中学同台竞技中,温州市十大小科学家与小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温州二十一中有四名学生获奖。他们不仅在实验创新大赛、研究性学习、市小科学评比、学科竞赛中荣获省、市级最高荣誉,而且这几年的中考、高考成绩每年上一个新台阶。
用初高的融通来提升质量
作为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温州二十一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利用深化课改和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契机,让初中、高中阶段能进行多方面的融通,这也是初高中教师和学生共赢的新尝试,实现课程、教师、活动、硬件设施之间的融通,从而更好地体现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连贯性、打造“家门口好学校”。考虑到初中的科学结合了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门学科的特点,首先在科学学科上进行初高中的融通,并将以点带面,逐步辐射到其他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该校高中段有余门精品选修课程,其中14门是浙江省精品课程,25门市级精品课程,多数选修课可与初、高中必修课融通,做到师资、课程、学生之间的融通。同时,通过对初中课程的了解,也使高中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课程的衔接。
“企业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改良新技术才能生存,学校也一样,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和改变教育模式才能推进学校和教育的进步。”该校校长吴*表示,此次课改新尝试,学校希望创新育人模式,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一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还定期邀请市教师教研院专家前来课堂诊断把脉,专家们建议温州二十一中下一步利用高中的航模、帆船、机器人等精品课程融入初中相关学科,率先开出steam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进行融合,丰富课程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与各基层街镇(站所)密切联系,了解基层实际需求,日前,温州都市报启动全媒体记者基层采访联系工作。12月12日下午,温州都市报在我区霓屿街道、元觉街道分别建立的基层新闻联系点正式挂牌。
全媒体基层新闻联系点挂牌建立后,温州都市报将与联系点所在街道共同维护,实现合作共赢。温州都市报编委、时*新闻中心主任施文洪表示,“新闻联系点”针对辖区内相关工作可随时向温州都市报提供相应新闻素材,温州都市报也将利用自身媒体资源优势提供宣传平台、宣传策划等支持,服务基层街镇(站所)做好日常宣传工作。
据了解,温州都市报将围绕“新闻联系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采访活动,每个“新闻联系点”,将安排1-2名一线记者负责对接联系,梳理提供的新闻稿件,对于重点宣传内容协助策划、跟进采写,对于“联系点”的相关宣传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也将在通讯稿录用上实现对联系点的倾斜。此外,联系记者还将通过蹲点一线、扎根基层等方式,体会辖区内生产生活,倾听民生诉求,为读者带来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丁振俊
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丁振俊接受记者专访,介绍龙港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改市工作实施进展及今后安排。
“大部门”制试点成功后,将上升为为国家设市模本
温州都市报:4月20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准备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合理地设置为城市。根据您掌握的情况,试点顺利的话,龙港预计何时能建成“龙港市”?
丁振俊:龙港要建成“龙港市”,首先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如果相关*策近期就开放,龙港也可以边试点边申请设市,不一定等到3年试点期结束再行申请。
“大部门”建立后,对龙港居民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
温州都市报:龙港镇新成立的15个“大部门”和苍南县*府相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
丁振俊:县级机构和相关“大部门”将从过去的直管转变为业务指导、监督关系,15个“大部门”由龙港镇人民*府作为行*主体直管。“大部门”和相关县级机构的关系,类似于各县级机构和相关市级机构的关系。
温州都市报:龙港镇和苍南县两级的财*体制如何运行?
丁振俊:15个“大部门”挂牌后,苍南县还将进一步扩大龙港的财权。
财*体制改革到位前,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按下放事权和人员状况,动态调整县财*对龙港支出的预算安排。财*体制改革涉及到县、镇两级的调整,需要非常慎重,才能实现共赢。这也是下一步试点工作的一个重点。
温州都市报:“大部门”建立后,对龙港居民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
丁振俊:多项县级事权下放,增加了镇级部门的自主权,群众办事不需要频繁往来县城、龙港两地,带来极大便利。同时还有多项的行*审批职能将纳入行*审批服务中心,群众可以享受到“一个门、一个窗、一个章”的“一站式”服务。
搭建“市级”行*体制框架,人员编制为何不增反减
温州都市报:龙港镇在向“龙港市”转变的过程,15个“大部门”人员相比过去不增反减,是怎么实现的?
丁振俊:11部委的试点方案提出“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和编制”,要求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结合龙港人口比例和经济规模从严核定行*事业人员编制。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一般性岗位的行*事业人员,合理增加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严格控制计划外用工。
过去,我们有很多岗位设置是重复的,如城建口的住建、国土等部门在龙港的派驻机构和龙港镇原有的城建管理局在职能、岗位上存在交叉、重复,整合后成为了龙港镇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建设局。
另外,我们在试点中进一步厘清了*府、市场和社会职能分工,明确*府职权边界,提高行*效率。通过采取服务外包,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把*府该管的管好,其他职能可以通过招投标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接。
来源:温州都市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