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86岁老人11年自费订阅三晋都市报攒下
TUhjnbcbe - 2021/3/13 17:35:00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


  看了三晋都市报,收获确实真不小。
  报纸是个教科书,它叫咱们天天读,
  报纸是个图书馆,它是咱的知识库,
  报纸是个百科书,是咱的精神支柱,
  报纸是个广播筒,中央声音常传出,
  报纸是世界窗口,各国活动都登有,
  报纸反映平民心,反映天的阴和晴,
  天天时时来读报,调整精神心情好。


  年,时年75岁的太原铁路局退休职工贾恒昌第一次接触到《三晋都市报》,便被这份特色鲜明的报纸所吸引。“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看到全省各市县的消息。读报中,我发现它有几个特点:故事性强、特稿好看、图文并茂。”如今,11年过去了,已然86岁高龄的贾老依然像万千读者一样,钟情着《三晋都市报》,不离不弃。


  11年来,贾老从这份精神食粮中不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灵感,并且从中找到了生活乐趣和延年益寿的良方——


  从年到年底,贾老根据报上刊登的大小事编写打油诗,并结集成册,名曰《人生百态(随想录)》。短短4年,累计编写26集,20多万字,先后摘编打油诗首。其中,摘编自《三晋都市报》的就多达首。其间,贾老还把这首打油诗全部摘编出来,装订为一套三集《三晋都市报摘编集》。


  年7月,贾老迷上了剪报。截至今年10月底,共整理出40本《报刊剪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出自《三晋都市报》。


  

关键词:打油诗三晋报纸是粮仓精神食粮是个宝


  


  年,贾老从太原铁路局退休后又被聘请到太原铁路局工会撰写史志资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整理了8本书籍,有多万字。年以后,贾大爷开始写自传。年年底,其外甥女把他写的自传打印成稿,初步统计,字数足有10万。


  年,贾老开始琢磨再写点什么东西。“我每天看《三晋都市报》、听广播、看电视,只要发现有趣的事,我就及时抄录下来,编成打油诗。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事情,各式各样的人生态度,通过写打油诗而体现出来,用词不多,却可以描画蓝图,省字省纸又省墨。天天写、时时写,想起来就写。开始是四六句,后来四六句说不透,就加长了,不是十八句,而是几十句。我写的打油诗不是胡诌,有人有事有影子,想起什么写什么、编什么。有的句子别扭,主要是想保持本来面目,但又想把它记录下来。”


  “习作韵文夜难眠”,对于这句话,贾老深有体会,每晚临睡前,他都要将纸张、钢笔放在床头柜上,半夜醒来,想起了什么词句,马上爬起来,打上手电筒记在本上,生怕起床后忘记了,他说:“看到报纸上、广播电视上的好人好事、新鲜事物,我就兴奋不已,顺手摘编下来。但是当我看到报上、广播电视上的坏人坏事时就气愤不已,半宿半宿睡不着,想着怎么才能摘编下来。”


  在贾老看来,编写打油诗已经不仅仅是他的精神寄托,而且可以警示后人。“退休不图乐休闲,习作韵文夜难眠。虽然艰辛身健在,留下影痕警后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编写打油诗可以延缓思想老化、延年益寿,贾老创作的一首打油诗对此有很好的说明——


    我为啥写打油诗,不能等到老白头。
  
  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活着要长寿,
  
  延缓思想的老化,延年益寿好办法。
  
  三晋报纸是粮仓,老当益壮育新芽,
  
  解脱思想的烦恼,启发思想更活跃,
  
  学习知识长见识,认识世界脑开窍。
  

 关键词:读者11年忠实读者11载浓浓爱报情


  


  打油诗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贾老就琢磨着结集成册。打油诗原本都是写在稿纸上的,要结集成册就得请人打印,为了美观,他特意将《三晋都市报》上的相关图片和文章彩印出来,配到里面当插图。就这样,一本本饱含着贾老心血和情感的《人生百态(随想录)》问世了。《人生百态(随想录)》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收录贾老所创作的打油诗,而是进行了归类、整理,包括国家大事、反腐倡廉、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省内重点新闻、养生知识等。尽管纸张和排版都较为粗糙,但内容分门别类,还有目录、引言,资料查找起来也十分便捷。


  从年到年年底,贾老编写了26集《人生百态(随想录)》。其中近三分之二打油诗的新闻源都来自《三晋都市报》。贾老还有个习惯,只要是根据《三晋都市报》上刊登的新闻摘编的打油诗,诗后都配有摘录日期和“三晋报摘”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每集《人生百态(随想录)》问世后,贾老都要自掏腰包复印上七八本甚至十来本,馈赠给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有的也会送给儿孙。有些人在太原,他会亲自送上门或邀请他们上门自取,有些人远在外地,他就自费到邮局进行寄递。几年来,注有“三晋报摘”字样的《人生百态(随想录)》随着邮路分赴北京、沈阳、石家庄、张家口,还有大同等地。


  年年底,贾老听说《三晋都市报》将于年迎来创刊10周年,就想着尽己所能为报社做点有意义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他把《人生百态(随想录)》中收录的取材自《三晋都市报》的打油诗全部摘编出来,结集成册。在腿脚不灵便的情况下,贾大爷数次往返于住处与打字行之间,经过多次校对和修订,最终于年1月12日拿到了装订成册的《三晋都市报摘编集》(一)。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三晋都市报摘编集》(二)、《三晋都市报摘编集》(三)相继问世。同《人生百态(随想录)》一样,贾老又复印了十来本,送给亲朋好友。 

 


  作为本报的忠实读者之一,贾老一直关心、支持着这份报纸。凡是本报搞的读者调查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在贾老看来,三晋都市报不仅仅是他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他的老伙计、老朋友。在他的推荐和带动下,贾老身边有越来越多的老人
  
  三晋报纸是粮仓,人活每天要吃粮。
  
  要想精神舒畅好,精神食粮离不了。
  
  要想精神身体好,不能光吃各种药。
  
  精神食粮是个宝,治病同样不能少。
  
  这个方法行不行,各位同志可试瞧。


  这首打油诗,就出自《三晋都市报摘编集》,从中不难看出老人家对本报的喜爱。 

关键词:剪报多动手来勤动脑延年益寿保健康


   


  原本,贾老是要将写打油诗这一习惯延续下来的,但到了年,贾老身体有恙,在孩子们的劝说下,停止了创作。但他并没闲着,听闻剪报对老年人有益,便着手剪报。剪刀、胶水是必不可少的。剪刀有两把,大小各一,还有小刀和直尺专门用来“对付”排版不规则的文章。对习惯了结集成册的贾老来说,光剪下来是远远不够的,A4纸、夹子、订书机等装订工具同样不可少。


  从年7月到今年10月,《报刊剪集》攒了足足40本。原稿摞起来,有1米多高。为了让亲朋好友一起学习,贾老照旧把这些《报刊剪集》复印、送人。如果把这些年的复印件全部摞起来,恐怕有一两层楼高。


  时间长了,贾老也总结出了剪报经验。“原来是每天剪,每天贴,按顺序来,后来发现这样有些浪费纸张,就改了方法。剪还是每天剪,剪下来的不要着急贴,攒上两三天,分分类,国家大事放一组,省市新闻放一组,廉*建设放一组,养生知识放一组,其他趣味文章放一组,然后再根据同类文章的篇幅大小在一张A4纸上组合拼接,贴满后再用下一张纸。”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这些剪报,贾老总要学习领会,难免会碰到不太懂的字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买回汉语字典、词典、成语字典等工具书,放在床头,随时查阅。


  剪报、装订需要动手,排版、学习需要动脑,动手动脑间,贾老受益良多。对此,贾老的二儿子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贾老虽然已经86岁了,但思路十分清晰,耳朵很灵,视力也很好,不输有些中年人。近些年,除了颈椎有点毛病,血压偏高,没有其他不适。正如他所言,11月17日采访当天,记者看到贾老精气神都特别好,不仅思路清晰,表达灵敏,而且记忆力很好。与5年前记者初次采访他相比,他似乎未现老态。


  11年来,《人生百态(随想录)》、《三晋都市报摘编集》、《报刊剪集》等,无论哪一种集子都凝聚了贾老的心血,钱财方面也花费不菲。据初步统计,单是打印费、复印费和邮寄费,就多达上万元,但贾老却乐在其中。儿孙们看到老人自得其乐,也纷纷表态支持,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只要老爷子高兴、身体好,就是我们小辈们的福分。”贾老的二儿子说。

来源:三晋都市报记者李文望/文冯亚博/图

编辑:小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86岁老人11年自费订阅三晋都市报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