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黔江精准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
TUhjnbcbe - 2021/3/6 23:57:00
白癜风介绍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017/4496020.html
年底,黔江贫困村有65个,贫困人口户人。通过几年的精准帮扶,让特困户走上了致富路、贫困家庭有了产业园、乡镇建起扶贫车间。年黔江区摘掉30年以来国家贫困区县“帽子”,成为全市及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首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的摘帽区县之一,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批、重庆唯一的“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年8月成功承办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好评。并充分肯定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再次放射出时代光芒,是扶贫战线的一面旗帜。


  截至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减少至47户人。在年度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黔江区取得了区县*委和*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结果、财*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结果的“两好一优”成绩。

兜底户走上致富路


  “从以前一无所有,到现在养殖有多只山羊,一年收入10多万元,主动退出一家人的低保,他是黔江兜底户中一个脱贫致富的典型!”近日,走进黔江区中塘乡迎新村,该村*支部书记刘胜说。


  向永杰以前一家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上,由于他父母长年患病、两个孩子年幼,导致贫困。年,当地*府为其解决一家6口人的农村低保,后在多部门的帮扶下,将向永杰一家搬迁到公路沿线,并修建起平方米的新房。

兜底户向永杰赶着山羊出栏


  向永杰通过养殖山羊走上富裕路,主动退了一家人的低保,并将搬迁建的新房又加了一层,还把室内进行了装修,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黔江区正阳街道桐坪社区二组的雷礼平,为社区的多残户,也是黔江出名的贫困家庭,全家6口一直靠低保维持。


  之前,雷礼平的母亲患有严重风湿病,瘫痪在床9年多;妻子张芳蓉又患有癫痫病,经常复发;3个孩子均因在小时候母亲抱着,发病时大人小孩一起滚到火坑里烧残,医疗费全是靠借钱。由于要照顾一家老小,雷礼平不能外出务工挣钱。


  年,正阳街道将雷礼平家纳入建卡贫困户,为雷礼平家送去元产业发展资金,另外给予元,用于雷礼平一家生活和生产上的开支。雷礼平用这些钱买了2头仔猪、只鸡苗喂养。当年,除了杀一头年猪,卖一头肥猪收入将近元,卖鸡蛋和鸡也收入多元,加上农作物折合成钱,全家有近2万元的收入,实现脱贫越线。


  随着街道和社区干部帮忙协调土地,并协调帮扶资金9万元,在公路沿线为雷礼平建起平方米的新房,于年7月全家搬进新房居住。如今,每到周末,有不少人到雷礼平家购买土鸡和土鸡蛋。


  迄今为止,以前全区的余户特困家庭,通过*策兜底,从危旧房里搬进了新家,占30%以上的兜底家庭通过养羊、养鸡、栽桑、种脆红李等产业,实现了增收目标,过上了好日子。

贫困户有了产业园


  “我有今天这个养蜂产业,完全是当地*府帮我建起的。我要在致富路上,当好村民的带头人,才对得起*和*府对我的大力帮扶!”这是黑溪镇胜地社区居民逢人便说的一句话。


  王贞六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其老伴体弱多病,儿子为智力二级和视力三级残疾。王贞六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因年纪大了,外出打不了工、挣不了钱,年评定为社区建卡贫困户。在当地*府的帮扶下,王贞六在年参加中蜂喂养技术培训。王贞六回家壮大养蜂产业,自家告别了贫困后,年,他毅然送出35桶中蜂,帮村里25户建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王贞六(右一)为当地村民传授养蜂技术


  随着养蜂产业的扩大,王贞六成立成立了“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合作社52名社员中,25人为建卡贫困户。为了给蜜蜂弥补在冬季的才华期,他打造了10亩枇杷园基地,探索实践“花—果—蜂蜜—中蜂培育”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年,王贞六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鹅池镇南溪村3组的庞建华,是一个5口之家,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也是一户多残家庭。现年58岁的庞建华,肢体二级残疾;妻子胡艾娥,先天性聋哑;80岁的母亲,双目失明;两个儿子,一个读职教,一个上初一。


  年,这个一直靠农村低保维持的家庭,在*府精准扶贫下,发展蚕桑产业实现脱贫越线。如今,庞建华的蚕桑基地扩建到50亩,蚕桑园全年并解决当地8户留守家庭就近务工增收。年养蚕60张,收入10余万元。今年计划养蚕80张,收入12万元。年,庞建华被鹅池镇评为“新乡贤”;荣登年第64期“重庆好人榜”;年1月,被黔江区表彰为“最美脱贫户”;10月被授予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奋进奖;12月庞建华被表彰为“残疾人自强模范”。

庞建华夫妇在给秋蚕喂桑叶


  记者了解到,在黔江所有贫困户家庭,通过*府的帮扶,不但摘掉贫困帽,家里都发展有种植和养殖的巩固脱贫产业。

乡镇建起扶贫车间


  “这个电子厂,招收的用工人员,主要是当地建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成为黑溪镇贫困户巩固脱贫增收的扶贫车间。”黑溪镇*委书记钟伟说,这个电子厂的创建人,为互助村返乡农民工秦绍文所建,他建厂的目的就是结合黔江扶贫攻坚工作,以回馈家乡,让父老乡亲实现脱贫越线和巩固脱贫增收目标。


  该电子厂于年10月1日投入生产,所招收的工人多为当地建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家庭,全年共解决当地40余村民就近务工。


  “以前出不到门,平常就在街上附近的建筑工地打零工。从这个电子厂建起后,我就被村上的干部推荐到这里就业,干活也轻松,收入也稳定。”当地建卡贫困户钟玲说,这里上班时间也固定,不再像以前起早摸黑、东奔西跑的找活路做。

黑溪镇扶贫工厂帮村民增收


  年以来,黔江区有黑溪、金溪、沙坝等12个乡镇,建起14个扶贫车间,所有用工人员大多为当地建卡贫困户。


  城南街道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主要安置的为全区30个乡镇(街道)的贫困户,在安置点附近的一家食用菌厂,每天都能听到厂棚内传出的欢声笑语。在厂棚里采摘食用菌的罗凤梅告诉记者,她是白土乡安堡村人,于去年搬进李家溪集中安置点居住,现有3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全靠丈夫在外打工收入维持生活。

李家溪食用菌厂成为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居民的扶贫工坊


  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除了新建万棒食用菌厂1个,每户配套平方米大棚1个,实现余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流转土地41.6亩,实现搬迁贫困户每户拥有1分地菜园地;同时对贫困户原承包地通过退耕还林或鼓励大户进行流转,增加搬迁贫困户收入。


  从年开始,黔江区紧紧围绕贫困家庭“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采取30个乡镇(街道)采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方式,共安置贫困户户人,真正确保贫困家庭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作者:李诗素

来源:武陵都市报

总编:汪彬

主编:龚节佑

编辑:李万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江精准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