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九旬老太向锦华7个儿子6个兵
TUhjnbcbe - 2021/3/2 19:27:00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八一”前夕,向锦华老人与儿子们合影


  “这个老太太是个能干人,生养了9个娃儿,7个男娃有6个是当兵的!”“八一”建*节前夕,记者走进彭水自治县汉葭街道沙沱社区向锦华老人的家,邻居一老人极为热心地向记者介绍。


  向锦华老人,今年92岁,身材瘦小,耳聪目明。走路腰不弯、背不驼,是一位少见的健康型高龄老人。周围的邻居,称她是当代版的“佘太君”。


  7月26日早上,向锦华老人对儿子们说:“我年纪大了,不晓得还能活多久。今年‘八一’节,我们带老二、老五、老六一起去照相馆拍个合影吧!”随后,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她把6个儿子送进*营的故事。

光荣之家能组建一个班


  走进向锦华老人现在彭水县城的居室,一块由重庆市人民*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悬挂在门楣上方熠熠生辉。


  “光荣之家”牌匾是*府授予*人、*属的特有的标志和荣誉,更是一块金字名片和榜样牌。


  “这样的牌子,我们家都有好几块呢!”向锦华老人指着房门上方的“光荣之家”说,在她老家大门上那块,当时几兄弟商量要取下来带走,她没同意,因为那是娃儿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


  据了解,向锦华老人是近年来才随子女进城居住的,原居住地在彭水县长生镇龙汇村。她与丈夫谢成章一生共生育7男2女,7个儿子有6个先后走进*营,1个在家照顾老人。


  年,老伴谢成章去世后,如今陪伴在向锦华老人身边的有4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均有正式工作。另外3个儿子在十多年前,先后因病、因公不幸去世。


  向锦华老人回忆,她曾经历过国民*“拉丁派款”时期。那时候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成年男子不敢留在家里,就连在地里干农活都是提心吊胆的。


  “孩子们的爷爷,当年被国民*抓过壮丁,后来是通过找人说情才被放回来的。”向锦华说,当时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需要人照顾,另外按当时的*策“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规定,家里也不够抽派壮丁的条件。


  “我们一家以前是穷人,我在解放前当过童养媳,丈夫也给地主做过长工。”向锦华说。


  解放后,谢成章积极要求进步,成为当地农民中第一批共产*员。向锦华也积极争取参加土改工作,成为当地土改工作队一名队员。


  穷人当家作了主,谢成章和向锦华夫妇,满怀着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和憧憬,发奋努力送子女们读书。只要有空,他们就给孩子们讲杨家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待孩子们长大成人,一个一个将他们送进*营,参与保家卫国的光荣事业。

向锦华老人在老家大门口讲述送子参*的故事。


  “按部队之前的编制,步兵是9人一班,炮兵是6人一个班,我们家当兵的可以组建一个炮兵班。”向锦华的大儿子谢忠友笑着说。

报效祖国个个红心向*


  “这是老二谢忠福,这是老五谢忠新,这是老六谢忠强,他们都走得早……”向锦华老人一边细心地打开一个褪色的红布包裹,一边翻出他们的照片,说话的声音显得沙哑和哽咽。她希望在建*节前夕,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照相馆拍个合影,让他们也能一起过“八一”节。


  据老人回忆,老二谢忠福,年到*参*,在部队入*,还立过功。退伍后,被安排到彭水县林业局工作,后调入县建委和自来水公司任职,于年因病去世,年仅46岁。


  老五谢忠新,年到辽宁沈阳参*,在部队入*。年退伍后被安排到彭水县岩西乡工作,年7月不幸发生意外去世,年仅29岁。


  老六谢忠强,年到云南边防部队参*,在部队入*。年在运送物资到战斗前线途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后葬于彭水县烈士陵园。

向锦华老人常常拿着三个去世的儿子的照片凝思。


  “哪个娃儿都是老母亲的心肝宝贝呀!他们一个个地走在前头了,说不心疼,那是假的……只要娃儿是为报效祖国去世的,那就是死得其所,是光荣的!”向锦华老人慢吞吞地说,“八一”节前夕,带着他们的照片一起去拍个合影就算是过节了。


  向锦华老人的大儿子谢忠友,年到沈阳*区参*,年入*,在部队工作22年,从班长干到团长,曾在部队“*事训练演习、*事训练比武竞赛、国防施工建设”分别荣立三等功,14次受到嘉奖。年退伍,先后在原黔江地区公安处、地区公路局、区路*大队工作并任职。年,从黔江区路*大队退休后,坚持退而不休办企业,梦想把自己的发明专利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老三谢忠长,年入伍,退伍后入*,现在中铁十五局第四工程处工作。老七谢忠宝,年入伍,年入*,年退伍,现在彭水县自来水公司上班。


  “养儿去当兵,只当妈没生!”即使在和平年代,当地一些群众对当兵还是有一些偏见。也就是说,当兵上战场,只要打仗那就是要死人的。可是,谢成章和向锦华夫妇,完全没有去在乎过这些说法和偏见。他们只知道,送孩子们去参*,好好报效国家,那就是无上光荣。


  “原本我家老四谢忠寿,也是报名参*各方面考核都过关的。由于老三和老四是双胞胎,当时*府领导考虑到我们年纪大了,便把老四留在了屋里。”向锦华说,“一人参*,全家光荣,要是当初不把老四留在家里该多好,一屋子男娃儿全是当兵的,一家人该是多么的光荣呀!”


  谢忠寿虽然没进过*营,但是他在后方也是一个“兵”。他在担任原大队民兵连长期间,参加原涪陵*分区年民兵*事比赛中,荣获“隐显目标冲锋枪射击第二名”,当地人称他为“神枪手”。


  记者还了解到,谢家几个兄弟的子女中,现在已正式入*或成为预备*员的有6人。向锦华老人经常对儿孙们说:“我们全家人都要红心向*,一个也不能掉队、不能落伍!”

退伍还乡继续建功立业


  谢忠友年退伍后,在原黔江地区公安处工作时,他被派驻到彭水县郁山镇桥地村扶贫,带领当地村民维修畅通米堰渠、5公里进村公路、维修村小危房、帮扶2户特困户脱贫。春耕时节,他还组织单位干警捐款购买肥料,送给困难家庭,为此原地区公安处当年获得“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调入原黔江地区公路局、黔江区路*大队后,他曾被上级交通部门评为“先进个人”,多次被黔江交通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员”。


  他在驻村扶贫时,看到农村每到农作物收割季节,农作物秸杆堆积在田埂边,晒干后直接用火焚烧;有的农户将其扛回家,堆放在房屋周围,既污染环境,还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退休后,谢忠友致力于服务“三农”,潜心于“节能环保型炉灶、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研发。其研发的“节能环保型炉灶”,有10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谢忠福退伍后回到彭水县,在工作上踏实肯干,曾为彭水县的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城市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奉献力量。


  谢忠长转业到中铁十五局第四工程处后,奔赴到全国各地修桥筑路,为国家四通八达的铁路建设作贡献。


  “我们这个家庭,大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他带头带得好。我们都是踩着他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谢忠宝说。


  彭水自治县退役*人事务局副局长李兵说,向锦华老人思想开明,教育子女有方,她家是当地一个典型的拥*家庭,也是一个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家庭。6兄弟先后走进*营,成就了“一屋子的橄榄绿”。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在部队兄弟们争当英雄、立功受奖,回到地方仍然踏实工作、勇于奉献,是我们当地现役*人和退役*人家庭学习的楷模。

作者:曾素芳李诗素杨晨张源

来源:武陵都市报

总编:汪彬

主编:龚节佑

编辑:李万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旬老太向锦华7个儿子6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