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梧州日报》《西江都市报》共同推出《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专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倾听当年梧州人民响应祖国号召,参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故事。
“我看着*继光誓师出战”
10月17日,97岁的茹三坐在藤县的家中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位上甘岭战役三等功勋老兵、朝鲜*功勋章以及和平万岁纪念章的获得者,指着电视屏幕对记者说:“这是毛主席,这是朱德总司令,以前我在开大会时见过他们。”
险些头中弹
茹三是藤县濛江镇人,年加入地下*,年4月加入了解放*第10*。年秋天,茹三接到命令,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于是,作为最早的入朝作战部队的一员,茹三成为一名后勤辎重兵。他记得,在朝鲜前线,每天背着二三十斤的辎重急行*,渴了就喝溪水、雪水,甚至是战壕里积聚的雨水,饿了就吃冰冷干燥的炒面团,配菜是芝麻。
在一次行*途中,茹三所在的部队进驻友*留下的营地。放下行李,他在炊事房里意外发现了一锅香喷喷的卤水。茹三喜出望外,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战友们。大家一合计,决定制作豆腐。于是大伙都忙活起来,各种谷物杂粮都试着放一点进去。“我是四川的,按四川的做法!”“我湖北的,按湖北的做法!”……战友们七嘴八舌,手忙脚乱,经过一阵捣鼓,豆腐终于做了出来。这个半成型的豆腐不同于所有人的家乡风味却又有着所有人的家乡风味,但茹三和战友们吃在嘴里都叫好。
一天,茹三接到命令,要给前线的战士送枪械弹药,虽然从弹药库到战斗一线只有几百步的距离,但茹三不敢怠慢,快速地为前线输送物资。可是,战士们的弹药不断打光、补充、再打光、再补充……就连茹三也不记得是第几次送弹药了,但交战的僵局依然未能打破。
忽然,一连串的炮弹在茹三身边落下。惊天巨响过后,茹三浑身都是泥土和硝烟。等他慢慢回过神来,又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而过,只要稍微偏一寸,他就脑袋开花了。茹三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回身一望,其他的战友却已是血肉模糊。“谁还活着?活着的站起来!继续送子弹!”茹三嘶吼大叫,幸免于难的战友们一个一个站了起来,大伙稍稍整理了一下,就推着辎重车继续给前线送弹药。
那天,茹三踏过上百具战友的尸体,完成了运输补给任务。“我记不清死了多少战士,也记不清活了多少战士,只知道我这个班增员了十多次,我还没记得战友们的名字,他们就牺牲在战场上了,人数最少的时候,我们班只剩下了两三个人。”
茹三和他参加上甘岭战役获得的三等功证书。记者陈业漾摄
战友牺牲了
两年过去,茹三的战友牺牲了一拨又一拨。到了年10月,敌我双方围绕着上甘岭及周边区域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夺战。在40多天的鏖战中,上甘岭的山头被炮火削平了两米。作为一名辎重兵,每次出发输送物资,茹三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但他知道,任务必须完成。
当时,茹三和*继光同属第15*的后勤兵,茹三负责运输和杂务,*继光是通讯员,两人在*营里总能聊上几句家乡的事情。直到70年后的今天,茹三仍然清晰记得*继光的四川口音,记得他和自己一起运过弹药,穿过壕沟,报过*情。可是在上甘岭的连天炮火之下,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和敌人死战到底才是全*上下的共同目标。无数战友为此倒在血泊之中,更多的战友又奔向血泊,每一寸土地都被志愿*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每一个阵地都在失而复得中反复拉锯。而拿下.9和.7高地,才能打开局面。
此时,茹三所在的部队剩下的战斗人员已经不多了,这些战友们开始誓师出发攻坚,茹三在当中看见了*继光的身影,听到*继光的四川口音:“誓死夺下.9和.7高地!”
他想:“如果*继光倒下,那么下一轮就该我上了。”
10月20日破晓,前方传来了欢呼声:“我们胜利了!”。
在当天的攻击中,已经负伤的*继光舍身堵住敌人的枪眼,扭转了战局,志愿*一鼓作气取得了战斗胜利。
听到这个消息,茹三先是一阵高兴,接着又是一阵失落。能说上话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牺牲,在血腥的战场上,连悲伤都已是奢侈。“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和这个四川的小伙聊聊家乡了。”茹三忆述着当时的情景,思絮飘了很远……(陈业漾)
“密密麻麻的敌机在空中盘旋”
“同志,你吃饭了吗?同志,你家在哪里?这两句朝鲜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怎么讲。”10月19日,在岑溪市甘冲社区的一栋老房子,94岁的雷伟英牙齿几乎掉光,但对那段刻骨铭心的抗美援朝经历却记忆犹新。高个子的他身穿一套65式*装,胸前郑重地佩戴着抗美援朝纪念章。
运粮到前线
年年底,在大西南地区参与剿匪时,雷伟英所在部队接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命令,全*立即开展挖战壕、修筑工事、包围追击等*事训练。次年,该部乘火车到达鸭绿江边,再步行过境进入朝鲜。雷伟英说,部队一直走了18天才到达目的地。一路上,炮声、飞机轰鸣声由远及近,由小变大。但是,枪炮声越响,战士们的斗志越昂扬。
部队途经丹东火车站,接到任务要从车站运送*粮到前线。雷伟英和炊事班班长等人一起背着*粮前行,在途中遇上空袭,一个汽油桶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引爆,炊事班班长不幸被烧成重伤,壮烈牺牲。
部队运送的*粮不仅供应*需,其中一部分还要救济战区里的朝鲜群众,“朝鲜的老百姓为了感谢我们,拿出他们家最好的食物——饭焦汤来招待战士们。”雷伟英说。
在“三八线”上,雷伟英所在部队与敌*隔河对峙拉锯,对面山上就是敌方阵地,白天可以看到敌方的大炮、坦克林立。雷伟英说:“我们不能选在清早过河,因为天慢慢变亮,河面的动静,敌人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为此,雷伟英所在部队选择在晚饭后、天色渐暗的时候紧急渡河攻击。但行动不久还是被敌*发现,一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枪炮声响彻两岸。雷伟英被敌方的炮弹击中右耳廓,鲜血沿着胳膊直往下流,他当场昏倒在阵地上,战友连忙把他送到临时救护点。
临时救护点条件简陋,但当时已收治了多名伤员,雷伟英和其他伤员被转送回国救治。约九个月后,医院治愈出院,又与20多名同时出院的战友一起经沈阳重返朝鲜战场。
雷伟英和他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记者冼振宇摄
激战西方山
到达谷山里后,雷伟英见到了从前线回来的连长和指导员。连长告诉他,此前部队里的大部分战友都已经牺牲。雷伟英被编入新的部队,在谷山里集训约两个月后,奉命参加上甘岭战役中西方山和无名高地的战斗。
当时,雷伟英所在的志愿*15*44师团负责驻守上甘岭西方山一侧阵地,西方山再往上就是无名高地。部队在西方山与敌*连续作战了好几天,班里要派人掩护其他几名战士埋设地雷。班长自告奋勇申请执行任务,却不幸被敌人开枪击中。随后,雷伟英和另一位战士借助战壕地形掩护,用担架把中弹的班长抬回来,但班长已光荣牺牲了。
不久,部队从西方山转移到附近的无名高地。一天,团里下达命令,要抽调战士到后勤连支援前线部队,负责把木柴制成炊事燃料,雷伟英就成为了被抽调的其中一名战士。“在防空洞里烧炭的时候,我从洞口就能看见密密麻麻的敌机在空中盘旋,有时候一个炸弹落在洞口附近,炸得大家满脸满嘴都是泥。”但冒着炮火与轰炸,雷伟英仍然出色地完成了烧柴制炭支援前线作战的任务。(冼振宇)
“再多的敌人我们也不怕”
一个锈迹斑斑的搪瓷杯,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被96岁的陈彩新一直珍藏至今。“这是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所获得的纪念品,它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10月19日,在岑溪市光荣院里,陈彩新深情地抚摸着这个“老物件”,回忆起他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经历。
血战东海岸
年8月出生的陈彩新是岑溪市筋竹镇双担村人。朝鲜战争爆发后,陈彩新于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主动报名参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的一员,他说:“从参*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生死抛在脑后了。”
陈彩新至今还清楚记得,部队整装出发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当晚,陈彩新所在部队从雷州半岛出发,一路北上直抵鸭绿江边。稍作休息后,部队就过江前进,补充到五圣山前线作战。然而,到达五圣山后,战士们的行李还没来得及放下,就接到了转战命令:该部即刻出发前往东海岸,负责东海岸的防御任务。
陈彩新回忆说,到达东海岸的第一天,一切都风平浪静。第二天,情况开始有了变化,空中不时出现前来侦查的敌机。从第三天起,到处都是炮火连天。夜里,敌机从头顶飞过,连续投下几十枚照明弹,照得四周通明,一旦发现目标,敌人就用重武器扫射。到了第六天,当地群众的村庄几乎都被夷平,村民和我*战士们再也没有完整的房屋居住……
陈彩新和他珍藏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念杯。记者林丹莉摄
构筑防御网
“当时,连队指导员告诉我们,要积极布防,让敌人不敢进攻。”陈彩新说。于是,各个连队立即展开坑道作业,掀起了挖坑道、挖地道、挖战壕、挖掩体的热潮。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志愿*战士们实施“三班制”轮番上阵,每天不间断地抢挖防御工事。
“战友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锹修筑防御工事。我们挖的战壕约1米高、0.8米宽,非常坚固,普通的枪炮破坏不了它们,这都是战友们用双手干出来的。”陈彩新说,当时他日夜奋战抢挖工事,手掌上结下了一层厚厚的茧。
据了解,从年下半年到年4月份,在中朝部队的努力下,“三八线”正面连接朝鲜东西海岸线形成了由坑道、地道和战壕构成的防御工事网,这道防御网在随后的年夏季防御反击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彩新说:“有再多的敌人来我们也不怕。”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陈彩新和战友们仍然留在朝鲜驻防,帮助当地开展战后重建,其间,他还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三等功。直到年4月,陈彩新才随部队离朝回国,并于年3月复员回乡。(林丹莉李远明)
“我们更怕的是完不成任务”
在朝鲜战场上,无数志愿*战士同朝鲜*队和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一幕幕血脉贲张的往事,即便过去了将近70年,曾是志愿*战士的易雄华,至今仍历历在目。
冒险运物资
易雄华是苍梧县人,年,刚满20岁的他已经是当地的民兵。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家号召青年人参*抗美援朝。年1月,满怀热血的易雄华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应征入伍。
经过体检后,易雄华前往广西桂平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事知识教育和*事技能训练。年2月,结束集训的易雄华和战友一起被送到东北地区。随后,易雄华被编入志愿*39*师并入朝作战,成为照顾连的一名汽车运输兵,负责运送弹药及粮食等*需物资。
易雄华回忆说,在朝鲜前线,每三名运输兵组成一个战术小组,负责一辆运输车辆,每名运输兵都会配发4枚手榴弹用来防身。由于制空权被敌方控制着,为了避免敌机轰炸和炮火袭击,运送物资大多选择在夜晚。但敌机经常投掷照明弹探测我*行动,一旦发现我*车辆的踪迹,立即就是机枪扫射,十分危险。直到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易雄华仍然觉得惊心动魄。他说:“听着机枪扫射的声音,怎会不害怕?但我们更怕完不成任务,前线的战士们没有*需物资可用。”
在“米格走廊”建立起来之前,敌机经常对连接中朝交通枢纽的安州地区(今朝鲜安州市)实施轰炸。年9月,易雄华与战友完成运输任务后回程。途中,敌机投下的炸弹落在易雄华乘坐的汽车旁,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将汽车掀翻,易雄华被炸飞的汽车部件击中腹部,血流如注,巨大的疼痛让他当场就昏死过去。待他清醒过来,已经躺在部队的医疗床上了。
残疾*人证记录着易雄华在战场上受伤的往事。记者钟慧摄
伤愈返前线
伤愈后,易雄华又重新返回朝鲜战场。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中,志愿*39*师与敌*就争夺铁原西北的.8高地展开激烈战斗。当时,.8高地的表面阵地已经被敌*占领,但我*战士仍然坚守在坑道里顽强作战。易雄华所在的部队受命前去增援,他们首先使用炮火对敌*阵地进行火力覆盖和定点清除,然后步兵发起冲击,以此循环往复,经过多日攻坚,最终与坚守坑道的战友胜利会师并成功突围。
年,在经过休养后,易雄华带着满身伤痕离开了炮火纷飞的前线阵地,退伍返回苍梧县。但即使回到了家乡,他仍然心系前线,十分渴望了解最新的战事进展。直到一年后,同村的战友返乡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停战了!仗打完了!我们圆满完成使命了!这时,他心中的牵挂才放了下来。
此后,易雄华十分低调,很少向家人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战争往事,但一本注有“因战致残”字样的残疾*人证,仍然见证着老人过去的荣光。易雄华感慨地说:“在那么困难的时期,我们靠着落后的装备,依然不落下风,正是因为所有战士都怀着‘为人民而战’的信念。不管是打仗作战,还是别的事务,只有人心齐了才行。”
但当回忆起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时,年满九旬的易雄华老人还是无法压抑住心中的痛苦,潸然泪下:“和平来之不易,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同心协力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钟慧)
梧州日报
wzrb-wz
专题策划:肖苗生苏爱清
责任编辑:杨麦关碧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