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7日)
《温州都市报》第38版大篇幅深度解读
“最多跑一次”的文成“新服务”
一起来看原文
《新服务跑出速度跑出民心》
↓↓
公安综合窗口入驻行*审批中心,群众办事实现一站式审批,山区居民就近办业务,华侨回国落户更便捷……今年以来,文成县公安局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秉承“审批更快捷、办事更方便、群众更满意”理念,加速推进标准梳理、窗口集成、制度优化,推出了审批改革系列举措,让改革红利最大程度惠及民生,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显著上升。
推动职能合成集中审批服务开农家乐办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得去治安大队;办理户口登记和迁移要到户*科这样的办事流程,在文成已成为过去式。
今年8月21日,文成县公安局在县行*审批中心进驻公安综合窗口,推动全局审批事项向行*审批科集中,行*审批科向县行*审批中心集中。原本分散在治安、禁*、网警、基础等各警种(交警、消防除外)的44项审批事项,出入境户*管理大队的户*职能及大峃镇派出所户籍窗口全部集成,统一到公安综合窗口办理。
文成县委常委、公安局长徐良悟多次到现场督导,对使用需求、配套设施、分布格局等提出高标要求,促成公安审批窗口提前进驻。目前,文成公安主要审批事项做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审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完成审批集成、流程优化后,公安审批窗口继而推出“容缺受理”;进一步完善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办结告知制、即办即采制、一窗出口制等五项配套制度;实施绩效评估,进一步提升窗口民警的服务水平和形象作风;针对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警察同志,能不能麻烦你们跟我去趟家里?”10月19日下午,一位居民匆匆来到公安综合窗口求助。原来,他的母亲年近9旬,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前来办理二代身份证。得知情况后,行*审批科负责人与民警带着指纹采集、相机等设备,一同前往老人家中,走了10余公里山路,顺利帮老人办好二代证。
民警开展关爱老人活动。
类似案例,在公安综合窗口屡见不鲜。
迁移一个窗口带动两头增效文成县城大峃镇,户籍人口10多万人,占全县四分之一。过去,当地群众办理户籍业务,都要到大峃镇派出所。
大峃镇派出所吴教导员说,之前其作为所里户籍审批负责人,大半精力都花在户籍材料审核上,如今户籍业务相关审批职能划归审批科。“这两个月,我把主要精力回归到队伍建设和执法规范化上,民警打击办案、基础管控成绩比过去显著提高,全所刑事打击人数同比增加了50%。上半年全所执法规范性考核在全县9个派出所里倒数第一,最近两个月排名第一、第二。”
此外,“瘦身”增效后的大峃镇派出所还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事迹:4件优秀事迹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登,两名民警获评“战时之星”,两名民警(协辅警)获县局通报表扬,两个案件获评优质案件……
文成县公安局局长徐良悟到综合窗口指导工作
“迁移一个窗口,带动两头增效。”徐良悟说,大峃镇派出所户籍窗口划入审批科,不是简单的搬家,实质上是两个部门的效能变革,“窗口方面,群众办事更方便了;派出所方面能专注于打击和管控,执法更加规范、高效。”
公安侨办成“邻居”华侨落户少跑腿作为著名侨乡,文成40多万户籍人口中,华侨超过16万人。出入境业务是文成公安一项重要审批业务,为此该局出入境户*管理大队推出了系列方便华侨办事举措。
根据规定,华侨归国落户需经侨办领取《华侨回国定居证》、原户籍地派出所窗口递交材料、派出所通知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等多项流程。
公安综合窗口民警为群众服务
“这些流程涉及派出所、出入境户*管理大队及侨办等好几个部门,华侨至少要跑三趟,办理时间得一个半月。”审批科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该局将原由出入境户*管理大队审核的华侨落户事项归入公安综合窗口,“公安综合窗口和侨办窗口成了邻居窗口,华侨办理落户一趟就能完成。”
此外,文成公安还创新举措,如缩短华侨回国定居材料审核时限、优化《华侨回国定居证》录入流程等,让华侨落户从过去一个半月缩减至14个工作日。这些新举措在8月25日推行以来,目前直接受益群众逾人。
9月19日上午,德国华侨郑先生夫妇到文成县公安局行*审批科窗口咨询回国定居业务。在核对材料时,民警发现他的护照上出生日期与原始注销底册上的出生日期不一致,因此办理回国定居业务可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民警帮他们寻找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原因,并搜集整理变更更正材料依据。最终,在县侨办和公安行*审批科的共同努力下,郑先生夫妇的《华侨回国定居证》仅仅四天就办了下来。
文字丨程无庸
美编丨方伊曼
文成公安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