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贵州都市报记者访总理走过的蒲洞村风景美
TUhjnbcbe - 2020/10/25 3:48:00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景美如画的蒲洞村

蒲洞村的风雨桥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深入黎平县德凤镇蒲洞村,慰问了这里的侗族同胞。

蒲洞景美如画,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总理到访,让这个藏在深闺的村寨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这里的村民开始编织起了“蒲洞梦”。

带黑毛的猪肉,鲜美无比

蒲洞村的村口在山坡上,站在这里,整个寨子尽收眼底。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寨,寨子的人家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两条便道从寨子里延伸出来,弯弯曲曲,像两条正在“当空舞”的飘带,飘到一丘稻田边后,它们交汇,对半个寨子形成了合围之势。

一条小河从寨脚下经过,河水清澈见底,几个鸭群正在戏水,偶尔会有孩子们到河边来,逗着鸭群玩耍。

走进了寨子里,首先抵达一个小广场,这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农闲时,大家都聚集到这里聊天。广场的两侧,有两个简易的肉摊。

肉摊上的肉,有些发红,显然这是才宰杀的猪,猪皮上的黑毛清晰可见。“这是才宰杀的黑毛猪,肉非常好吃。”在肉摊上卖肉的屠户说。

屠户的话,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看到了猪肉上的黑毛,大家的胃口就都打折扣了。

原生态猪肉摊

在小广场的一侧,有一座风雨桥,桥上坐着很多人,有老有少,老的再抽旱烟和聊天,少的,时而到位置上坐着,时而又突然离座飞奔而去。还有几名妇女在桥上做侗家的花布鞋。

风雨桥旁边,是一口小山塘,山塘里的水不深,但是清澈见底,还能见到鱼儿的影子。一位侗族妇女正在山塘边洗衣服,她挥舞着手中的棍棒,捶打在衣服上,水花乱溅开来,一些水花飞进山塘里,激起了小小的水圈,水圈扩散,慢慢消失。

记者在寨子里走了一圈,已是中午时分。村*支部书记杨昌发邀请记者一行吃饭。摆在桌子上的,是几盘猪肉,猪皮上依然还有黑毛的影子,不过,变得稀少了。

“这些猪肉,就是在你们刚才路过的小广场里买回来的。”杨昌发说,外表和普通的猪肉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味道就不一样了。

记者夹了一块肥肉品尝,味道果然不错,尽管是肥肉,但不腻,肉还有像糯米一样的糯性。

杨昌发说,大山里的猪,是用山里的野菜养大的,不添加任何饲料,肉质很原生态,“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能力对原生态的东西进行开发”。

人均收入只有多元

蒲洞村距离黎平县城23公里,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寨,村子里现有11个村民小组,共人。

这里有鲜美的猪肉,有美丽的风光,但经济却十分贫困,还是中国一类贫困村。

根据当地村委会拿出的统计数据,村里的贫困人口比例超过4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元人民币,其中,年收入在元以下的较贫困户就有多人。

“年的人均收入算高了,在此之前,蒲洞村的年收入在元左右。”杨昌发说,现在还有少数村民没有能力购买瓦片,盖在自家屋顶上,只有割下杉树皮取代它来遮风挡雨。

蒲洞村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在家务农,主要的方式就是种植水稻,喂猪养鸡,这是很传统的做法;二是外出务工。

据了解,目前全村外出务工村民超过了名,其中人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其余的在黎平、凯里等地,以打短工为主,离土不离乡。

村民中,比较“弹”得起的,就是30多岁的吴开凯。他早年外出打工,进了浙江的一家酒厂,在工作期间认真学习,学会了酿酒技术。

后来,他回家创业,办起了小型酒厂和养猪场,现今年收入在10万左右,日子过得比其他村民都滋润。

“但是,像吴开凯这样的村民,是比较稀少的。”杨昌发说。

浦东村的穷根在哪里呢?杨昌发说,首先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比较落后,找不到好的,符合实际的路子走;其次是寨子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再次就是村里的底子薄,没有能力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杨昌发说。

媳妇来了,有飞走了

浦东村的村民吴某某是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

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这随着妻子的离去而化为乌有。

10多年前,吴某某外出打工,认识了家住开阳县的房某,因为频繁交往,遂确定了恋爱关系。

两人结婚之后,生育了一个儿子。

但是,就在儿子10岁的时候,房某不辞而别,这个家缺失了“半边天”。

“其实,我们都想不到,在一起生活十年了,她还是要走。”浦洞村村主任吴远荣说,而造成房某离开的原因,就是因为蒲洞穷,交通不便。

像这种留不住媳妇的情况还不止吴某某一人。吴远荣说,近几年,蒲洞村“跑”出去的媳妇就有20多个,这些媳妇,有的在村里生活了两、三年,有的则生活十几年了,多数已为人母,有的甚至有了两、三个孩子。

“他们熬不住之后就偷偷离去。”吴远荣说。

村子里有一些未婚小伙,外出打工,交了女友便带回家见父母,但是,很多情况是,女友看了家,生活几天,最多几个月就离开了,再也没有下文,“还是因为蒲洞这个地方偏僻和贫困”。

据村两委统计,现在村子里30岁以上的“光棍汉”有4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从未结过婚的,一直是单身。

中国梦蒲洞梦

在杨昌发看来,蒲洞还是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的。

这里是侗族聚居村寨,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有传统古朴的文化节日,比如“六月六”,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里都要举办大型庆祝活动,而唱侗歌、跳侗舞和垂钓大赛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我们村里空气质量好,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特色农产品,这也是一大优势。”杨昌发说。

村民们在洗衣服

杨昌发还提到了蒲洞村的“隐形资源”,那就是从蒲洞走出去的人才。尽管贫困,但是从恢复高考至今,蒲洞培养出了87名大学生,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就有28人。

“这些大学生,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会给蒲洞带来新的思想,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技术。”杨昌发说,他对这一资源优势也十分的看好。

近年来,“村两委”和德凤镇一直在想办法,寻找让蒲洞村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蒲洞视察,当地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鼓舞。之后,一批拟将在蒲洞村落地的项目被推出。

截至4月3日,在蒲洞村实施的金钱柳茶树种植项目已经完成种植,全村多户参与项目的落实,总计种植金钱柳茶树亩。

全村还规划推出了“韩国美艳朝天椒种植园”,拟种植朝天椒亩,目前正在育苗。

此外,即将在蒲洞村落实的发展项目还有:

危房改造工程,涉及到每家每户,今后这里村民都会搬入宽敞的新房内过日子;

道路拓宽工程,蒲洞的通车公路狭窄,黎平县将投入资金,将道路增宽至6米的宽度。

教育工程,完善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新建蒲洞村幼儿园。

……

“现在,国家提出了‘中国梦’,具体到我们蒲洞,也有个‘蒲洞梦’,总理给了我们圆梦的信心和力量。”杨昌发说,把这些项目实施好,蒲洞梦的初级阶段就算是完成了。

至于“蒲洞梦”的“高级阶段”,杨昌发和其他村领导的想法是,借助村子里浓郁的民族风情,将蒲洞村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景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都市报记者访总理走过的蒲洞村风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