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生态美、乡村兴、村风正、百姓富,“十三五”期间,海北藏族自治州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自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海北州21个行政村作为省、州、县三级示范村开展试点,先后整合资金5.32亿元,累计实施项目项。各试点村依托本村优势,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乡村旅游业等措施,不仅富了百姓的钱袋,更富了百姓的脑袋。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
冬日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寒风刺骨,祁连县默勒镇老日根村广袤的草场片片金黄。
“祁连山下好牧场,骏马奔腾牦牛壮,羊儿的毛似雪花亮……”循着歌声,沿着积雪未消的祁连山麓走去,处处感受到海北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喜人态势。
走进老日根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和健壮的牦牛。合作社成立于年,年底开始规范化建设股份制改造,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
“我们是祁连县最早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之一,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连续几年实现分红,效益非常可观。”老日根村合作社理事长晨云满脸笑意。
晨云说,首次分红是63.7万元,年达到了万元。分红逐年增多也预示着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提起当初分红的场景,村民拉木周依然很激动,“我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入股了草山和只羊,还有放牧的工资,我们的日子一下子就变得好起来了。”
如果说合作社的成立是迈开了脱贫的第一步,那么股份制转型则意味着合作社迈开了脱贫的第二步。历经五年,合作社几经发展,完成了蝶变,由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规模扩大,由散户放牧到扩建繁育基地,由困难重重、声声质疑到如今团结一心、齐头并进。
海北州以农牧民生活富裕为根本,以乡村治理有效为基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兴旺为重点,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的基础上,把培育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切入点,着力扩大“一村一品”覆盖面,促进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推动农牧民致富增收,为乡村振兴示范引路。
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东旭村、仙米乡桥滩村、东川镇麻当村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更加提振了海北州打造精品旅游的信心。
补齐短板,农牧民幸福感不断升级
“十三五”期间,海北州共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76个,累计完成投资3.83亿元,海北州2万户7.49万农牧民受益。如今,海北州累计实施省级高原美丽乡村个,实现了村庄美、生活好、环境优、共和谐的高原美丽宜居乡村。
几年来,海北州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户,完成硬化道路.16公里及人畜饮水管道、水渠20余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余盏;安装健身器材余套;建设乡村旅游景点12处、农牧家乐余处;26个村获得青海省清洁村庄激励资金,垃圾处理率达90%……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海北州全体人民的付出和努力。
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建成了一个个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年以来,海北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4.24亿元,补基础设施的短板。重点实施个村的农网改造升级,乡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9%。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州县综合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全民健身广场覆盖率均达到%,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实施率%,社区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实施“村村通”工程户,“户户通”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电视自办节目覆盖率92.3%。海北州常住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继续巩固在%,农牧区全面实现控辍保学“清零”目标。
年,海北州建档立卡脱贫群众年人均收入达到元,脱贫户的年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海北州累计落实产业扶贫资金7.14亿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扶贫产业,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年均收入增长余元。
此外,年以来,海北州承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人的管理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家,拥有各级各类卫生人员人,累计建立城乡居民个人健康档案28.3万份,规范化电子建档25.32万份,规范化电子建档率89.4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行走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寺尔沟村的乡间小道上,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寺尔沟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集的行政村。获得过海北州“美德乡村”、第二届海北州“最美乡村”等殊荣。
寺尔沟村党支部书记孔庆银说:“如今的寺尔沟村,村容村貌整洁亮丽,邻里和谐相助,呈现出人人争模范、户户争先进的可喜局面。”
近年来,寺尔沟村以“四治一体”为依托,开展家风建设等各类活动,不断强化“一约四会”、积分管理等制度建设,组织引导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中来,倡文明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积极推进“四治三建”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村级管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去年7月,村里两户人家办丧事时,主动按照新的“村规民约”操办,席面菜品数量减半,不摆放烟酒,丧事全程只用了三天时间,两家分别花了元和元,改变了以前大操大办的旧俗,在全村起了带头作用。
寺尔沟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模式,只是海北州整体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海北州个行政村从维护生产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履行法律义务、精神文明建设、兼顾权利和义务等层面入手全面完成了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增强了行政村对倡导树立文明乡风的责任意识,对“天价彩礼”等恶习、陋习起到了引导教育、警示、约束的作用。全州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及“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明确价值导向,弘扬传统美德,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民风持续好转。
同时,海北州积极探索村居法治、德治、自治的综合治理模式,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一级,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来源:西海都市报)
责任编辑:贾丰丰
作者:郭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