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化艺术如何变听听代表们的建议
TUhjnbcbe - 2025/6/22 8:23: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如何变?听听代表们的建议:

杨晓阳:应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重视艺术教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袁思陶)“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因此,我们应有自己的艺术史博物馆。”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所设置,而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国人从小就像去公园一样便利地去看艺术史,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发展的不同风格等。”杨晓阳认为,“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同时,还可以促进国人借助艺术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当人们对艺术高低雅俗之间的分界、底线有了认知,再用这个标准来看当下纷繁的艺术品,自然就会有客观的判断。”

而艺术教育领域另一个备受
  2月15日,南充阆中民俗节目《亮花鞋》走上春晚舞台。10天后的2月25日,平昌冬奥会上,南充大木偶亮相“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

春天里,传统文化艺术让“南充”成了四川热词。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说,传统文化艺术光鲜的背后,也藏着苦恼与艰辛。传统艺术作品要叫好又叫座,能像电影院一样天天有观众、天天有演出,必须创新艺术表现和传播形式,引导传统文化艺术市场,和“90后”“00后”走到一起。

现状光鲜的背后暗藏苦恼南充有着年历史沉淀,文化资源丰厚。郑晓幸说,经过全省上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后,南充还有歌舞团、木偶剧团、川剧团、杂技团4个国有文艺院团,在全省其他地级市属于少有,“四个专业院团在一个市那么密集,除了成都,最多的就是南充,而且南充这些院团都和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紧密联系。”

从《亮花鞋》到大木偶大放异彩,一些舞台艺术作品走出南充、走出四川乃至走出国门。郑晓幸认为,近年来,南充四大院团创作了一批好的艺术作品,沉淀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让南充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井喷。

“传统艺术繁荣的背后,都面临着很多艰辛和苦恼,南充如此,四川如此,国内也是如此。”郑晓幸说,虽然文艺院团生存的条件这些年在改善,政府的投入也在加大,但实际上生存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为艺术创作的投入普遍不足,政府支持的力度还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文艺院团自身在艺术创作中,很难把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很难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产品。”

探因群众艺术消费观未形成“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郑晓幸说,过去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美不美好的问题,文化消费需求在上升,但一些城市在培育文化消费方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艺术如何变听听代表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