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看发展”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侨乡发展故事
全景式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江门百年来
牢记初心、砥砺前行的壮丽篇章
往期回顾:
向上滑动阅览
听故事看发展①|江门这段争先进位的奋斗历程,让人振奋!听故事看发展②丨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荣誉,折射出强大的“江门力量”!听故事看发展③丨百年铁路梦圆!江门,正在腾飞!听故事看发展④
外资企业的增资选择,让人看到江门满满的发展活力!听故事看发展⑤|乡村精彩蝶变!这样的生动画卷正在江门铺开!听故事看发展⑥|了不起!江门这份“民生答卷”有温度有厚度!听故事看发展⑦|江门这所乡镇党校62年来历经6次迁址,不变的是…听故事看发展⑧
听故事
位于江门河南岸的下沙片区,曾经是全市最大的棚户区。
20世纪60年代,河上的渔民聚居于此,形成独特的“水上人家”现象。但随着无序聚集,河岸茅草房、铁皮棚逐渐增多,道路狭窄、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让这一片区成为城市最大的安全隐患点,干燥时节火灾频发,每逢雨季房屋受浸,群众苦不堪言。
年,江海区投入6.2亿元
重新规划、搬迁、改造下沙片区
多户水上人家
从“水上”搬到“楼上”开始新生活
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也被打造成为
极具水乡特色的亲水公园
绿意花香在这里生根
吸引市民游客慕名而来
梁云峰摄
下沙片区的蝶变,是我市高标准开展城市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提升的生动例证。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动城市格局、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步步向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品质之城”迈进。如今,由内到外完成蜕变的宜居宜业宜游新江门正崛起于南海之滨、湾区之翼。
看发展
一丛繁花一抹色,一湾春水一江风。
漫步在江海区下沙公园内,各色花卉争奇斗艳,不间断、无障碍的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串联起榕荫广场、咸水歌广场、观浪桥、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功能区域,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在此展开。
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变成了今天美丽的下沙公园。
谁曾想,这里当年因茅草房、铁皮棚的无序聚集,形成了全市最大棚户区,恶劣的生活居住条件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渔船、吊脚楼不断侵占河岸,又制造出江门河道上的最大堵点,制约着城市发展。
“以前我和妈妈住在葵林老屋中,夜晚漆黑一片,不敢出门,屋前的河水都是黑臭的,周边像大型垃圾场……”下沙原住民、36岁的雪芬在聊起过去时说。
李伟杰摄
治愈“城市伤疤”,刻不容缓。
经过精心谋划,年10月,下沙片区征迁行动正式启动。不到3个月时间,当地5家企业、多间民房全部征迁完毕,全程无“钉子户”。在属地政府和下沙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破旧棚房一朝拆除,交通、河道堵点逐一打通,曾经的安全“黑点”已是满眼绿意。
图源江门高新
如今的下沙公园设计别具匠心,既保留了独特的“水上人家”文化印记,又体现亲水特色。咸水歌广场的三个船型树池内,古树伫立,好似三条巨轮扬满风帆,朝江门河驶去。榕荫广场上,原华侨屋内,两棵生长在墙壁中的古树得以保留,经加固改造,古墙换新颜,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拍照打卡。
下沙公园所在的江海区,是我市创造过辉煌业绩的老工业基地,也曾是设施、配套不完善的旧城,“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的坊间笑谈,折射出当年江门人对江海区不宜居的固有印象。
彭伟宗摄
近年来,随着江海区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溪湖阅读中心、龙溪湖时尚运动中心、白水带体育公园、江门演艺中心等“新地标”一一落成,江海区城市品格逐渐丰满,江门河南岸也先后建设了西江外滩湿地公园、城市阳台、市儿童公园,完成釜山公园升级改造、建筑外立面改造及沿线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并通过省“万里碧道”试点项目——城央绿廊将沿岸节点“串珠成链”,高品质打造了一条集休闲运动、观光于一体的城市河滨休闲景观带,吸引人口快速聚集。
《江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江海区常住人口在十年间增长43.37%,增幅比全省和全市分别高出22.56和35.52个百分点,“河南一套房”早已炙手可热。
“从未想过今天这里会如此美丽。”如今,雪芬和母亲已经搬进距公园不远处的惠泽园小区居住,房间宽敞明亮。推开窗,仍能看见那片葵树林与江门河。
版图扩张
城市建设蓬勃发展
江门河是我市的“母亲河”。17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贸易中心之一。
百年前,江门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近代工商业开始沿江门河发展,归国华侨陆续在河北岸购地建房聚居,人气兴旺。新中国成立后,江门逐步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轻工业城市,发展步入快车道,一河两岸工厂集聚、商铺林立,江门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总量排名在全省仅次于广州。
周华东摄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港口路、建设路、迎宾路、西区大道等几条主要道路的建设完成,江门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发展脉络从东西向沿江门河发展转向南北沿道路发展。沿着这些城市主干道,一批成规模的居住小区陆续形成,如西园里、良化新村、北郊新城等,公共服务配套也进一步完善,五邑大学、文化城、侨都酒店等先后落地。商业中心也从此前江门河畔的常安路商业街逐步向外延伸、转移,形成后来的地王广场、购书中心、人人乐、益华百货等商圈。
周华东摄
年到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江门市区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先后投入逾50亿元,完成了超过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这一时期是城市建设质量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高的时期,尤其是市区路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在北新区23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成了丰乐路、港口路、白石大道、发展大道、篁庄大道等道路,改造完善了江沙路、迎宾路。在老城区,重点完成了10多条主要干道的改造,包括胜利路、东华路、西区大道、江会路等,全部铺上优质沥青路面,并配套完成路灯、下水道、人行道等设施。
通过高强度建设,我市城市主干道等与高速公路、快速道路连接成网,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随着近年来“七纵八横”的城市快速路网加快形成,江门的城市建设也“一路向北”扩张,汇悦大融城、万达广场成为新的商业地标,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大。
周华东摄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空间品质也在悄然重塑。
从年开始,我市正式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在新区建设、城市更新、交通水平、市政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行动。短短3年,已完成投资约亿元,推进项目超项,实现了城市品质的跨越式提升。
品质升级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位于江门河北岸的启明里,是江门城区最早形成的13个华侨古村落之一,是江门现存最早、保留最好、最具规模的侨居历史资源。
针对该片区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我市通过前期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同时注重修缮保护历史建筑,以“民生为先、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留住乡愁”的原则推进品质升级,使之成为江门的新晋“网红”。青砖房、石板路,如今走在启明里的小巷中,游客们仍能触摸到当年“老江门”的模样。
周华东摄
以“梦回长堤”为主题,近年来江门河北岸的景观提升工程通过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展现侨乡不同时期的城市风貌。随着“都市型”碧道建设计划推进,河堤栏杆及人行道美化、亮化整治、道路改造、完善慢行系统、建筑外观装饰、景观绿化、公用配套设施升级等提升改造工程纷纷上马,与堤东路衔接成连续10公里碧道带状公园,大大满足了周边市民漫步、慢跑、骑行的需求。
家住堤东路的市民周先生感叹,江门河见证着城市兴起,如今两岸的改造更让老城区的街坊们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要为政府的工作点赞。
郭永乐摄
江门城市建设的品质蜕变
体现在对侨乡文化历史的匠心雕琢
更体现在每个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全力推进:一个个建设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经过水、电、气、路等基础改造,“上新”立体停车场、电梯、公厕等公共配套设施后,居住品质大幅提升;一条条城市道路经过“全要素”升级,通行能力、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全面升级;一个个口袋公园遍布街角,与全市各级各类个公园构成体系,实现了城乡居民“出门米见绿、米见园”的愿景……城市面貌的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升级,每一位江门市民都有切身感受。
育德街附近的萃锦园口袋公园灯光璀璨。
每天买完菜后,市民刘姨总会在院士路旁的口袋公园歇歇脚,和老人们聊聊天,让孙女在公园玩一会儿。“改造以后方便了我们老百姓,而且绿化、景观也设计得很有特色,还把空地都利用起来了,特别好。”聊起院士路周边公共空间的提升改造,刘姨赞不绝口。
国家统计局江门调查队相关调查显示,逾九成江门市民支持城市品质提升行动,94%的受访群众认为提升行动效果“非常明显”或“比较明显”。
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围绕“用最好的地段办教育”的理念,近3年来,江门推动广雅教育城、紫茶中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江门外国语学校等超过30个重要教育设施项目落地建成,实现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城央绿廊、江海云道、园山湖公园等一个个公共惠民工程陆续建成,市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完成升级,医院新院、开平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等一批项目落地竣工,城市空间品质得到重塑和升级。
彭伟宗摄
硬件配齐,软实力也全面提升。围绕城市环境多头管理、“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年以来,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先后完成环卫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主城区环卫“一把扫”,如今从城市主次干道到居民小区的环境都变得“清爽”了,路面干净整洁,绿化带区域不再“藏污纳垢”,背街小巷和工业区的卫生情况也明显好转。同时,我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2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实现城市“河湖水清、岸绿景美”。
环境卫生持续优化,是城市管理治理水平提升的体现。自年全面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我市主城区已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超2个,垃圾分类在江门成为新时尚。
产城共融
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居民生活有品质,城市建设阔步走。
“网红打卡点”园山湖公园的特色音乐喷泉及灯光秀,迅速聚集人气,江门体育中心和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内,文体旅活动轮番上演……在滨江新区,一座产城人高度共融的活力新城正加速形成。
郭永乐摄
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程中,江门从大局着眼,以广阔腹地为棋盘,在新区建设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以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年来,滨江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总部经济、金融、会展、商贸、文旅等产业蓬勃发展,释放强大磁场,吸引了中铁建湾西总部基地、市档案中心、医院、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园山湖品质提升工程等项目加速落地。
刘琼摄
“江门的城市规划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引领,为城市品质跨越式提升奠定了基础。”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主任古德泉认为。
从深圳到江门创业5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志强对城市提质深有体会。他坦言,“江门内修城市品质,不仅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产业集聚,让人才安居乐业。”
司徒俊杰摄
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
随着“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启动建设,江门的城市建设再度提档升级,塑造更多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各城市组团之间、新旧城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也进一步畅顺。从贯通城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江门大道逐段通车、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到五邑路、东海路、江侨路、连海路、双龙大道、西区工业桥等19条城市主要道路完成改建、扩建……江门以路网为绳,实现各组团之间功能、配套互补,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彭伟宗摄
如今,江门都市核心区一体化进程正在明显加快:在滨江新区,“十路一湖”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在江门人才岛,IBM、腾讯云等项目纷纷签约落户;在高新产业新城,德昌电机、优美科等龙头项目逐渐释放磁场效应;在枢纽新城,江门站的运行推动着枢纽经济蓬勃发展……昔日经济基础薄弱的江滨小城已变成现代化大都市,实现了华丽转身。
近年来,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
花落江门,
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城市建设迈向新能级、
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
也悄然惠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郭永乐摄
“十四五”时期,江门将强化系统性规划设计理念,突出“山、水、文、城”四大要素,实施“幸福宜居、畅行交通、强基城市、山水景城、美丽侨都、精细管治”六大计划,增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链接功能,深化“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厚植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奋力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梁佳欣周华东(除署名外)
原标题:《听故事看发展⑧|一片棚户区的乔迁之喜!江门,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