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经此一疫,向阳而生极目新闻
TUhjnbcbe - 2025/5/18 17:54:00

楚天都市报记者向清顺通讯员刘晶晶黄璜摄影:记者邹斌黄士峰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今天,封闭76天的出城通道重新开启,武汉开始全面复苏。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的春天已然来到。

这个76天,既是我们战胜彷徨无措、焦心恐惧的76天,更是我们万众一心、抱团取暖的76天;

这个76天,既是千万市民刻骨铭心、共克时艰的76天,更是每个人磨砺心智、自我修行的76天。

这个76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遇危境时担当、处困境时坚强,他们身着铠甲,心有灯盏,守护你我,暖化时光。

让我们重温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心声,与他们一起,经此战“疫”,依然向阳而生!

“我们一定要撑住,才能救更多的人”

45医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许莹,虽然个头不高,身材瘦弱,却用精湛的医术和顽强的意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人。

一名刚生完小孩的二胎妈妈感染上新冠肺炎,血小板几近为零,随时有生命危险,许莹带领团队研究治疗方案,经过几十天的精心治疗,这名妈妈最终治愈出院。“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出院时,这名妈妈写下了一封长达字的感谢信。

1月6日,许莹临危受命,医院第一个隔离病房。1月下旬,她又马不停蹄筹备发热二区,收治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两个病区共收治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病人治愈率及好转率将近99%。

只要我们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春天的到来!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是一个拥有户居民的大型社区,80后社区女书记杜云像陀螺一样,带领社区群干马不停蹄地奋战在一线。

三年护士、八年全科医生的经历使得杜云对疫情格外敏感。她早早带领社区群干开展消杀、防控、隔离,并在两天时间内完成辖区所有居民的摸排工作;她将社区里有医学背景的人组织起来,成为居民求医问诊的“家庭医生”。

从腊月二十七至今,杜云几乎天天连轴转。除夕当天早上,她跑到远城区为社区群干采购口罩等防护物资,直到次日凌晨快一点才返回;抗疫期间,她顾不上吃饭的次数已经数不清楚;最忙碌的时候,一直工作到早上四五点钟,稍微眯一下后又接着上班,“社区群干一直跟我在一起,我并不孤单,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但愿疫情过后不止是春天,还有熟悉健康的你。

他与时间赛跑协调新增床位余个

汉阳市政集团二公司总经理邹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城市建设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先后指医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宿舍隔离点改造、医院等“疫线”工程建设。

医院建设中,他连续十天十夜在现场与指挥部之间来回奔波,协调各方,安排进度,巡查现场,没有时间回家休息,累极了就倒在车上靠一会儿,醒来再继续投入战斗;没有时间吃饭,只有到晚上巡查完后扒拉几口凉透的盒饭;没有时间停下来,手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声音变得嘶哑,说话都变得困难。

医院的紧急关头,邹勇和项目团队昼夜兼程,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速,累计协调新增床位约余个,为更多患者赢来了生命的希望。

唯有拼搏,方能心安。

搭起“椅子床”当好“守门人”

汉阳区公安分局翠微街派出所社区民警皮明伟,今年已59岁,只有几个月就面临退休。

他管理的是车站社区这个老旧社区,有0多户、多人,由于防疫任务艰巨,他从大年初四开始住在警务室。

因为警务室条件极其简陋,他用4把椅子、一块木板临时搭起来一张“椅子床”,一睡就是2个多月。

居民和同事口中做事扎实的“老皮”,每天平均日行2万多步,牢牢守住了社区的“大门”。

坚守到最后一刻,就是最大的幸福。

持续坚守60多天,志愿服务足迹遍布武汉三镇

国航湖北分公司客舱服务部乘务长余莎莉是一名勇敢“逆行”的青年志愿者。在这场疫情中,余莎莉的父母和弟弟都被不幸感染,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及时帮助下得以入院治疗,在驰援医疗队不眠不休的照料下转危为安,这让余莎莉深深感动,下定决心要为武汉做些什么,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的城。2月3日,她主动报名,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志愿者。

余莎莉是汉阳团区委志愿工作分配群里的“抢单王”,每次一有任务,她都火速抢单;风雪天里,她和小伙伴们用私家车运送援汉人员至酒店,为他们送去数百套羽绒服和防寒物资;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隔离点,她和志愿者用人肉传送带的方式仅用5个小时卸下近6吨物资……两个月来,余莎莉的志愿服务足迹遍布武汉三镇。

余莎莉说,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她曾被一名甘肃援汉的女医生的行为深深感动,这名医生初到武汉后水土不服,担心自己浪费名额,竟然吞服两倍的药物,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医生的行为使她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志愿者的信心和决心。

有一种选择,原以为是付出,但其实是收获。

兄弟联手从全球募集数百万元医疗物资

8万多只N95级医用口罩,多套防护服,多只护目镜,10万双医用手套等,累计价值人民币余万元,这是疫情期间,“全球募集医务工作者防护服物资工作群”的志医院募集的物资数据。

而这个志愿团队的发起人,就是汉阳区政协委员、武汉钢琴博物馆馆长贺立军。

新冠病毒虐之际,医院医疗物资告急。贺立军参与发起了物资募集群,利用其多年在海外留学及工作的人际资源优势,广泛联系欧美华人华侨,主动架起对接海外援助武汉的桥梁。

爱才是人生的行囊,其余都是包袱。

“在这里,我遇见了最好的邻居”

疫情中的温暖,从邻里守望开始。

今年36岁的侯晓静是省森林公安局一名普通干警,住在锦绣长江社区二期,因丈夫确诊,医院治疗自己也完成隔离后,2月19日,她下沉社区,为邻居服务。

她陆续加了20多个业主群,收集邻居需求,提供保供服务。42天来,她相继完成近户的入户测温和送菜送鱼工作。见社区有百余户困难户,她和其他下沉干部一起,采用“定人包干”的方法,“包办”了他们所有的需求。3月20日,她与其他两名志愿者挨家挨户发放了家邻居的福利鱼,当晚回到家后,原本患有腰肌劳损的她整个腰背都僵了。

侯晓静说,她为几户老人送去防护物资时,他们写诗发到群里称赞;她将一位腹痛医院,结果邻居偷偷塞了一瓶护肤霜;她为老人代购物品,老人会整整齐齐将不需找零的现金递到手上,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都让人感动。

我们彼此温暖,正是最美人间四月天。

用影像记录“方舱”,用镜头传递感动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而言,恐惧无疑是必过的一关。家住汉阳的居民王彬染病后,于2月15日医院。

王彬是四川人,在武汉定居15年。医院后,医院的环境和设施远比他预期的好,为消除“病友”们的心理负担,爱好摄影的他便想:“为何医院的日常,医院产生的莫名恐慌?”

医院第二天,他就拍下了一组方舱内的照片,配文发到朋友圈。后来,他将镜头聚焦病患的一日三餐,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医患间的贴心互动等瞬间,他的镜头琐碎却饱含深情,如有下班后还给病人折叠千纸鹤的医护人员,有时间就给老年患者按摩的护士等等,“最美逆行者”“出舱啦”等一组组主题文图,引起网友极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此一疫,向阳而生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