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会议记录第三届列斐伏尔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TUhjnbcbe - 2025/5/13 17:00:00

第三届列斐伏尔哲学思想

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

年10月29-30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三届列斐伏尔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大学、南京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商务印书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月刊》等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

10月29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致大会欢迎辞。

张异宾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出席表示了深切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接着,张异宾教授指出,得益于各位专家在哲学、马克思主义、建筑、文艺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深入思考,中国的列斐伏尔研究每一年都有着实质性的推进,已举办至第三届的列斐伏尔学术研讨会也成为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场地。最后,张异宾教授表示,期望各位专家在今后的学术探究中继续共同努力,争取把将国内的列斐伏尔研究做成一面旗帜。

刘怀玉教授补充指出,近年来国内的列斐伏尔研究经历了由零星译介到星丛荟萃、由标签化应用到系统整体耕犁、由跟随借鉴到自觉原创转换的过程,取得了重要进展。本届会议的最初目的是研讨年下半年推出中译本并被列入汉译名著丛书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此书的翻译得益于李青宜、夏铸九、包亚明、陆扬、王志弘、阎嘉等学者的启示,得到了胡大平、张异宾、周宪等学者的帮助。其出版则离不开孟锴编审的无私帮助。近年来,《空间的生产》逐渐走出以欧美思想为中心的话语圈,受到拉丁美洲、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学界瞩目,“空间的生产”概念在越来越多的实证个案应用研究中呈现出明显的强劲势头。在此背景下,邀请诸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列斐伏尔的重要文本(包括但不限于《空间的生产》)、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新视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城市哲学以及跨学科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对列斐伏尔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乃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9日上午第一阶段发言

29日上午第一阶段的会议讨论由《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周艳辉副编审主持。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夏铸九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异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阎嘉教授先后做了发言。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夏铸九教授发言主题为“由都市发问到空间发问——理论反思当前都市过程中的乡愁与保护议题”。首先,不同于路易·阿图赛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着眼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积累与其再生产机制,昂西·列斐伏尔另辟蹊径承担起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之大任,称其着眼的关键在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前所未有地对整个廿世纪西方世界,提出对“都市”一词在当代重构之理论意义。列斐伏尔年的都市发问“全面都市化”认为都市化是普遍性的社会转型,根本上改变了都市和乡村地区的生活状况。1.将都市问题引入政治生活,2.广泛的自治,都市的自治,产业的自治。3.进入都市的权利,不被排除在中心性之外的权利。其二,廿一世纪技术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快速经济发展,工业化,以及信息化,造就的世界尺度的都市化升级,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与城市同时造成了巨大冲击。网络社会空间集中的都市集聚与没有城市的都市化,成为廿一世纪的巨大悖论,也可以称为是新历史脉络之下的新都市问题。大都会治理成为决定明日国运的战略。其三,年网络都市化中国的百年巨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这直接关乎全球政治竞争领导权定义文化话语与重建文化自信,甚至是创造力的升迁与中国文化能动性,运用生命智慧的创新与制造的关键课题,即需要借助于都市治理,深化当前领导权的质疑和竞争,以及文化的能动性与城市的重建。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异宾教授以“论列斐伏尔哲学思想中的两种转折”为主题做了发言。张异宾教授指出,空间生产标识了整个国外马思主义走向晚期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发之处。列斐伏尔是一位创作时间跨度很大的原创性大师,我们对他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他某一本书、片段式的某种观点上,应该把他的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的进程来看,注意其中的流变。列斐伏尔从前期到《空间的生产》实现了两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转折体现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二卷到《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三本书当中,这是从经典马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拷问走向微观的社会生活批判。这一点引领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批判的方法论的一个最重要转移。列斐伏尔认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当中,传统的经济形态上的经济异化越来越隐形,而经济的剥削转移到微观生活之中。这种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批判的重大转折。而在年之后,列斐伏尔在《都市革命》这本书中实现了第二次转向,即转向都市城市。列斐伏尔发现,马克思的宏观的经济关系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依托,即城市的空间。微观的都市关系是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一个实际的结构化的观察点。

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做了“《空间的生产》:社会主义将成为新的空间生产的主导力量”的主题发言。张文喜教授指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具有对抗欧洲中心主义的意义。当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在进行各具特色的空间实践。我们需要从“何为社会主义空间”的追问出发,证成社会主义空间的合法性。列斐伏尔认为,社会主义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从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另一条就是“中国式的道路”。苏联体制的矛盾,是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不能将被支配的空间与被取用的空间相互结合。列斐伏尔认为,不能将社会主义道路视为在空间中生产物的道路,不能只是理解为增长和积累的道路。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应是让人民与空间完全卷入一个建设差异化的社会过程。也可以把这个过程构想为全体人民共同进步,协调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避免以牺牲全体人民利益为代价的现象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国家里成长与积累,必须释放生产力的全部前提,这样才能形成不同于资本主义空间形式。迈向社会主义空间,就是终结私有财产和国家对空间的政治性支配。列斐伏尔还认为,社会主义空间要激发世界范围内不同人们之间的合作,如此才能构成包含在权力战略中的空间的反抗。这完全符合中国道路的理解。

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发言主题为“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陆扬教授从文学研究视角阐发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意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可被视为20世纪后半叶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文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言,列斐伏尔在归纳出19世纪以降失败和挫折、二元对立、奇迹这三大文学主题后,推崇波德莱尔把目光转向当代日常生活,使奇迹题材见出了勃勃生机和原创精神。超现实主义也讲究奇迹,但它一方面终结了传统艺术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的傲慢,一方面也继承了19世纪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攻击。奇迹的要害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事件陌生化,从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酝酿日常生活的革命。就此而言,人必须首先变成“日常的人”,然后才能变成“完全的人”。要之,后现代时间转换空间的特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点,以及文学愈益被边缘化的特点,都可望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中追根溯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阎嘉教授围绕“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现实维度”做了发言。阎嘉教授首先指出,《空间的生产》中译本翻译严谨,可称为“文献考证版”。但也有个别词语汉译可商榷。随后,阎嘉教授从“‘新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和拓展”、“理解空间问题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维度”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一,由于列斐伏尔并不单纯从理论上对空间理论进行推演,而是始终着眼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实,对空间理论的研究也就不能离开对“新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议记录第三届列斐伏尔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