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谢丽娟王攀图片来源央视
6月20日晚上9点21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7套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出现了一位特殊的老兵。37年前,他是黄继光英雄部队的空降兵战士;37年后,作为封面新闻首席记者,他仍然扛着摄像机活跃在珠峰测量采访一线。他是全世界首个完成“7+2”(登顶世界7大洲最高峰,徒步达到南北两极极点)极限挑战的记者,他叫刘建。
“与世界高峰比肩,用脚步丈量世界高度。”央视《老兵你好》栏目用这样的话,概括了这样一位老兵的传奇人生。节目中,刘建讲述了自己从军、当记者、完成“7+2”挑战的故事。时隔30多年,他再次穿上军装,庄严肃穆,向着军旗敬了一个礼。
黄继光英雄部队的空降兵
因采访与登山结缘
年11月,刘建从成都出发前往武汉,这里是黄继光英雄部队的驻地。进入部队第一课,是黄继光、上甘岭的英雄故事,激发着刘建的自豪感。随后,刘建被分配到空降兵防化部队。
“防化兵是空降兵里比较辛苦的一个兵种。”刘建说,在武汉40度的夏天里,身穿橡胶防毒衣、头戴防毒面具跑步,五公里下来衣服里可以倒出半斤水。如果是做专业训练,强度更大。
在新兵跳伞训练时,刘建因为“勇敢的一跳”,获得了进入部队的第一个嘉奖。刘建坦言,无论是当兵,还是做记者,其实都有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如何来克服困难,既需要胆大,也需要策略。
年退伍后,刘建辗转到华西都市报,成为一名民生法制记者。在部队积累的经验,也被刘建运用到工作中。
年洪水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当时,禁止砍伐但不禁止运输,一些之前砍伐的木头,仍可以从山里运输出来。
一次,刘建看到一辆运输车上,码放的木头被涂上泥土,明显做旧。他敏锐意识到,还有人不顾国家禁令,仍在砍伐。在川西北林区搜寻了4天,刘建听到了电锯的声音。他以摄影家的身份,接近砍伐木头的工人,连续4天从关卡、砍伐、运输、加工方面发布四篇稿件。稿件发布后,促成此事处理解决。违法乱采乱伐的行为,在政府的有力管控下也得到了有效禁绝。
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四川“雪宝顶”。作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都市媒体,华西都市报应邀派出记者采访登山活动。由于体育部门人手不足,时任部门主任向总编辑推荐了刘建。总编辑问起“为什么你觉得他能行?”时,该主任回答“因为他是黄继光部队出身的”。
也正是这一次的采访,刘建与登山结缘。年,他采访“玉珠峰”山难并参与救援,亲自抬下一名遇难山友遗体。随后,刘建开始接受正规登山训练。
活跃新闻一线37年
他从珠峰大本营传回珠峰测量新闻
“大家好,我是封面新闻记者刘建。按照今天的计划,如果风小一点,我们的队伍将向米的突击营地进发”。年5月26日,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刘建的声音和画面,通过封面新闻传递给千万网友。
17年前的5月,刘建登顶珠穆朗玛峰。在海拔米的地方,华西都市报的报旗迎风招展,这也是刘建“7+2”极限挑战的重要里程碑。北京时间年12月16日零时15分,极度体验“7+2”南极登山探险队7勇士站在了南极点上。在完成“7+2”壮举的名单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名字———王勇峰、次落、刘建。三人中,只有刘建不是专业的登山队员,他是一名记者。
年,国家开始新一次的珠峰高程测量,中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集结。5月6日,57岁的封面新闻首席记者刘建,作为采访团队负责人,带着两名年轻记者前往大本营。次日出发,30多个小时后,3人出现在珠峰大本营。
“一般来说,去珠峰大本营需要两三天时间。人员先到西藏拉萨,适应一下高原的环境。”刘建介绍,由于接到消息说,登山队可能在5月7日到9日之间登顶。采访团队必须在登山队登顶前,赶到珠峰大本营的指挥部。
30多个小时,直接从海拔米到了海拔米。团队的年轻记者吴枫和段意茜,顶住缺氧压力,在刘建的鼓励下,共同做完整场直播。
5月8日晚,刘建的血氧含量降到七十多。睡觉时,他感觉胸闷、呼吸急促。他从床上坐起,慢慢适应,一次只能休息两个小时。
“主要还是多喝水,少动。”刘建介绍,第二天,他的身体就得到有效恢复,开始带领团队成员投入采访中。
在珠峰大本营的一个月,刘建带领年轻记者,采访发布图文、视频稿件30多篇。他们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