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https://m.39.net/pf/bdfyy/zqbdf/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9日讯(记者王智芳通讯员沈玮)苗族没有文字却有文化,他们穿在身上的服饰就是一部史书,他们的舞蹈每一步都是曾经走过的足迹……10月18日上午,贵阳市第十届旅发大会媒体推介活动在白云区火热进行,作为本次活动第一站,包括扬子晚报在内的33家贵州省外媒体记者首先来到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参观苗族服饰,了解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欣赏了蓬莱地戏《杨家将》和石龙苗族舞蹈《抢鼓棒》,不禁感慨贵州少数民族神秘古老的文化。据了解,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是贵州省目前唯一一座展示全省民族民俗文化的场馆。目前大部分展品由贵州著名收藏家曾宪阳提供,多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生产生活用品。正在进行的“贵州非物质文化展”,包括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苗族各种刺绣服饰、银饰精品及明代到清末时期的铜鼓等。收藏家曾宪阳的女儿曾丽介绍了蕴藏在苗族服饰里的“地域密码”:贵州是苗族最大聚居地,由于苗族没有可通读文字,便用刺绣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人认为蝴蝶是万物始祖,蝴蝶和鸟的组合讲的是关于创世的故事。万字纹讲的是世间运行规律,蕴藏一个个玄机。随后,媒体采访团欣赏了蓬莱地戏《杨家将》和石龙苗族舞蹈《抢鼓棒》。头戴面具,身着黄绿服饰的演员手持红仗两两对舞;随后身着金色方框图案长袖上衣,下着蓝色线条裙的四印苗族表演石龙苗族舞蹈《抢鼓棒》,芦笙手边吹奏边争抢鼓手的鼓棒,芦笙和鼓声交替不断,似乎在隔着时空和历史对话。据四印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德学介绍,苗族舞蹈《抢鼓棒》是在白云区石龙村苗族每13年举行一次的杀牛祭祖活动中亮相,“岱眊”族人以“击鼓、吹笙”来祈愿多子多孙,苗族舞蹈抢鼓棒今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蓬莱地戏是“说、唱、跳(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