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人:“不认命”的梦
七十年代末,张子保出生在豫淮北岸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任村长的父亲反复唠叨的信条。然而张子保并没有成为幸运儿,年,张子保高考落榜。万般失意的他,只得承认失败,像高家林似的,灰头灰脸地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小乡村。过上了和父老乡亲一样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一个农民的儿子,当他不能抱怨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奢求的,当农民成了他别无选择的人生出路。当时心想,没考上大学也好,可以早早地帮父母亲干农活,好让劳累了大半生的父母亲少点操劳和负担。
张子保刚回去那阵,仗着年轻,他每天拼命干活,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抚慰落榜后的心灵创伤,用踏实地干活给失望的父母以慰藉。张子保很快学会了犁地、扬场、撒种、收割麦子等农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
真正成了农民,张子保才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
春夏秋收,冬耘夏管,四季不得清闲,时时都要在地里忙碌着,把土地像孩子一样的伺候着,指望着从上面获取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吃穿用度。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农活全凭人力,春秋时节干活还好些,而夏季干活就枯燥异常,在夏天大忙季节,天气炎热,农活紧张,干活最辛苦。正当晌午的时候,在地里收割麦子,每次弯下腰去,地上的热气就朝脸窜,背上的太阳火辣辣地嗮着,汗水直往地下流。但他不停歇,要不停地挥镰收割,好把成熟的麦子收回去。
因为夏季的天,像婴儿的脸,说变就变,不抓紧收获成熟的麦子,一场大雨就会让一年的收成化成泡影。所以,即使太阳再热都得下地干活。常常是从地的这头拿镰收割小麦,到了地的那头,嗓子眼都快冒烟了。麦子割完后,还不能喝水,放下镰刀,把收割完的小麦抱到架子车里去,架子车装满小麦后,又拉到稻场里,用牛打场或者把小麦垛起来,以免淋雨。农闲季节,“高考梦”一直没有熄灭的张子保于年3月份,报了自考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专班。他说:“但我也从未来想过要种一辈子地,读书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挣扎。”农闲季节,有时张子保还帮助二哥家里放鸭子。他赶着多只鸭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有时候赶着鸭子到处觅食,每天要跑二、三十公里,鸭子吃饱后,他将鸭子赶到一条小河里,让它们喝水洗澡、嬉戏。张子保就把《新闻采访学》和《新闻摄影学》大专课程书籍拿出来看,每天上午背一些单词,下午预习课文,有时张子保还写一些小说、散文类型的文章。有时因为看书入了神,却不知道鸭子的去向,那些嘴馋的鸭子常跑到别人稻田里吃人家的水稻,邻里庄稼主人总会找到他家,而他总免不了挨一顿臭骂。
年底,张子保考完了最后一门,次年如愿拿到了自考大专学历。
年,线电视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张子保一举夺魁,拿下了全县第一名。台领导还推荐他到河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深造三年,后来写了批评报道,到南方漂泊。
打工,有苦有泪也有诗
左一张子保和著名的广东省青工主席周崇贤在一起。右一周崇贤直到年到广东省东莞市,张子保当过编辑记者、企业主编等职。“谋生”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生活主题。
到了东莞后,张子保拿着大专毕业证和自己发表的作品集进了某厂当上了企业报的主编。李老板慧眼识珠,把张子保挖到他身边当助理员。就这样,张子保在党支部内提了不少的合理化建议,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对外宣传张子保有一套经验,张子保采写的《当善良被利用之后……》和《垃圾婆献爱心》小说改成的小品,组织人员两个月的排练和演出,还制订阶段训练目的与选材计划,同时还要考虑选择风格多样的作品穿插排练,使排练工作始终保持新鲜感。小品《垃圾婆献爱心》被省市政府评为一等奖,报送央视台主办的文艺晚会荣获三等奖。党支部年年被省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的经验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