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徐州有那么一些人,眷恋着报刊亭不肯离开
TUhjnbcbe - 2024/8/21 16:31:00
《故事会》、《知音》、《阿衰》、《飒漫画》......下班放学路上人头攒动的报刊亭被绳子固定的挤挤挨挨的杂志报纸在记忆里逐渐褪色、消失#01传统报刊亭消失倒计时忽然间,这座城市就冷了,早晨的空气也变得凛冽,骑车路过大润发车站,仿佛嗅到了曾经那热乎乎的烤红薯味道,从街角的报刊亭溢出。小时候了解世界的渠道很少,电视上的《大卓说事》、《新闻联播》,最多的还是那每日新鲜的报纸。那时很喜欢《都市晨报》,大大小小的版块记录着徐州民生琐事,读起来很有故事感。还有最终几页的超市优惠、相亲角、失物招领,也是我的乐趣所在。报刊亭的空间很小,方寸之地却应有尽有,报纸只是一部分,还有各式各样的漫画杂志、便民快捷的手机充值、15块一张的摩尔庄园点卡、热乎乎的牛奶和早餐......从前家里的《故事会》摞起来能有小腿高,邻里亲朋互相借阅,在巴掌大小的泛黄纸页中品味奇闻异志,为书中的人物或叹息或欣喜。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太多烦恼的我们还在一期一期的追着《漫画party》、《飒漫画》,多年过去,爱吃臭豆腐的阿衰和大脸妹的故事是否还在继续?憨豆是否还和臭皮猪相爱相杀?《美型妖精大作战》的结局是什么?我们已经长大,传统报刊亭渐渐消失,而漫画里的他们永远年轻。打开地图搜索报刊亭,平方公里的徐州市区仅显示11个报刊亭的存在,实际存在的虽然多一点,属于纸质阅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02“红领巾”们的回忆青年路小学车站旁的报刊亭看起来更像个小商店,老板秦姐今年四十多岁,在这里已经经营了好多年,身材微胖笑容明亮,眼中看着放学的孩童,手里还在织着毛衣。“现在我们卖报纸的少啦,都是杂志比较多,《读者》《故事会》这样的还可以,都是有连载的,习惯买的人就会一直来买。”秦姐经营报刊亭是因为生养孩子后做家庭主妇很多年,再出来工作已经很难,为了生计也为了找点事儿做,租了个小小的报刊亭做生意。所有的书都是邮局取得,进货的书卖不出也不会退,所有的损失都由自己承担。书也不用摆出来,附近的学生在这久了都知道这里有什么书,喊一声阿姨报出书名,秦姐就熟门熟路的从桌子下面抽出书来递给人家。有学生毕业多年还会专程来这边玩,秦姐问干啥的,小孩也直爽:我啥也不干!就来找你玩的!小小一个报刊亭,承载了学生们的一份情怀。#03报纸“守护者”杜大哥今年47岁,在这边经营报刊亭7、8年,一份报纸赚的利润微薄,因为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卖不出去的报纸还要自己承担,家里囤积的报纸摞起来足有两人多高。来这里买报纸的大多是附近的老年人,一上午能卖个三四十份。过去几年来这座城市更倾向于增设更多智慧报亭,许多传统报刊亭因此离开。附近的老年人对传统报刊亭都很关心:还有88岁的老奶奶给相关部门打电话,恳请不要取消传统报刊亭,继续销售报纸。杜大哥对报纸是有牵挂的,也牵挂着这些老年人,所以一直坚持进报纸、销售报纸,不论盈亏,只想帮助这些暮年老人了解外面的世界。老挂历、《百科知识》、《家庭医生》、《青年文摘》......几平米的报刊亭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不至于与世界脱节。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不时有路过的老年人弯下身子看看小案上的书籍,或是拿走两份报纸,买卖之间寥寥几句,却透着安心。虽然不知道报刊亭能做到什么时候,但杜大哥说:只要报刊亭存在一天,报纸就会一直卖。#04智慧报亭能否替代传统报刊亭骑行许久,才在七岔路口这边看到一个智慧报亭,灰黑色的壳子透着机械感,里面的橙色内饰又显得温暖一些。操作一番后发现,在屏幕上触屏点击可以切换查看报纸,《徐州日报》、《都市晨报》等都可以。还能实现线上缴费,水费、电费一座机器全部解决,口渴了旁边有卖水的,电车没电了还有备用电池租用。年轻人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有许多,小小一部手机囊括天南地北发生的事情。老年人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除了电视就是报纸,但当他们坐公交出示健康码都很困难,使用智慧报刊亭必定需要费一番周折。#05仍是生活必需品纸质阅读的时代在落幕,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定会淘汰一批落后的事物,传统报刊亭不一定是落后的,但是在互联网的衬托下,他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快捷,不再适合年轻人的需求,而老年人还未能适应这个互联网时代,纸质阅读还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纸质阅读已经不是我们习惯了解外界事物的媒介,只能算是一种情怀与回忆。然而那些老爷爷、老奶奶的精神世界还在依靠这些传统报刊亭......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徐州有那么一些人,眷恋着报刊亭不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