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3月8日讯(记者周治涛通讯员程书雄王林军程方勇)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由农场发展而成,下辖26个大队和1个社区。3月6日,按照武汉市无疫情单位创建标准,新洲区公布了第一批无疫情小区、社区、村(大队)名单,涨渡湖街所有大队和社区全部上榜。
据悉,自2月13日零时到3月8日零时,涨渡湖街已经连续24天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发热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我们正在申报无疫情街。”涨渡湖街党工委书记雷健镔介绍。
1月23日,涨渡湖街早早开始疫情大排查,对辖区内所有居民进行信息采集、测量体温、宣传引导。“我们街道虽然地偏,但形势绝对不容乐观。”雷健镔介绍。经过排查统计,当时在家居民有人,其中春节返乡人员人,返乡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武汉中心城区回的。“这个数量占比非常大,返乡人员占到百分之十三多,更惊心的是,其中3人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
1月23日晚,涨渡湖街道接到信息,一名在华南海鲜市场工作的涨渡湖籍居民感染医院去世。同时,排查人员报告,在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做水果生意的返乡人员刘某体温异常,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形势严峻,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雷健镔说。街道连夜安排车辆,医院诊治,并对两户居民家属进行体温检查,询问身体状况,详细了解其出行路线、接触人员等。
1月24日,涨渡湖街迅速对所有返乡居民家庭,特别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返乡居民家庭实行隔离管理,加大巡查力度,发现身体异常第一时间上报、送诊,并将密切接触者送往区集中隔离点观察,及时切断传染源。由于实现了早发现、早隔离,之后增加的确诊病例,大都是送往集中隔离点的密切接触人员,疫情被严格控制住,没有发生扩散。
在涨渡湖街沐家泾大队,一条小路是大队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路口用帐篷、铁栏杆隔断,大队干部、民兵、志愿者轮流在此值守,来访者被告知“通关”步骤“:扫健康码、量体温、登记信息,喷洒酒精消毒。
大队书记陶俊鹏介绍,大队通往外界的另外两个口子已经实行硬隔离,只留下这一个出口,由人员24小时值守。
1月23日起,疫情防控战打响后,涨渡湖街道就在新洲率先实施“战时”措施,对所有大队、社区出入口进行严格封控管理,非必要不许进出。全街名党员干部、多名志愿者逐一上门入户宣传防疫知识,发放口罩,消毒消杀,禁止村民相互拜年、聚餐、打牌,敦促返乡人员严格隔离。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如何充分发动群众加强防范?严格的封控管理,如何让群众支持?
“一个字,‘怕’”,街道党工委书记雷健镔介绍,不仅要让群众“怕”,更要让基层党员干部“怕”,“这里的‘怕’不是制造恐慌,而是我们坚持广泛持久宣传发动,让大家一定要心存戒惧,保持高度警惕,确保安全”。
“自己都不‘怕’,怎么能让群众‘怕’?群众不‘怕’,封控工作就会不扎实,不彻底”,陶俊鹏说,把风险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不出门才是安全的,大家才会自觉支持配合封闭管理。
3月3日,落儿湾大队一名70岁村民去世。当晚,大队书记周贤忠上门看望慰问,同时做家属的思想工作,防疫期间,要简办丧事,谢绝亲戚朋友到家吊唁,不聚餐。家属一一照办。
“李师傅,这是你家的奶粉,包裹已经消毒了。”3月5日上午,新洲区检察院下沉街道干部成芳将从新洲城区取到的快递,送到沐家泾社区李师傅家。
李师傅之前在网上买了两箱婴儿奶粉,货送不到村里,又不能出门自提,电话求助后,下沉干部取货送到他家。
为保证群众生活需求,涨渡湖街充分挖掘农家自给自足的潜力,防控前期,蔬菜等物资基本做到自给,后期采取集中采购、分户配送的办法,社区、大队安排志愿者,对接居民需求,集中采购米、油、肉类、婴儿奶粉、尿不湿等一批生活物资,打包消毒后,逐户给群众送上门。
“各大队、社区3到5天集中采购一次,有些个性化、紧急需求,我们专门安排人对接,区检察院的6名下沉干部每天来值守时,也大力配合带物资、送物资。”雷健镔说,街道尽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物资供应,让群众有需求不出大队和社区。
涨渡湖沐家泾社区是一个老旧开放式社区,户、位居民分为三个集中居民点。社区副主任吴和平主动请缨,负责其中两个居民点工作。因为不会骑电动车,她总是步行往返两个相距近2公里的居民点,每天最少4次,发放物资、检查卡口、测量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