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与都市报的故事不忘那些年
TUhjnbcbe - 2024/7/3 16:46:00

20世纪90年代企业减员增效,40、50人员下岗。我和爱人当时年近半百,同时被单位“一刀切”下了岗。当时我们背负着双方多年闹病的老人先后去世留下的外债,面对着该结婚的大儿子、要高考的小儿子,还有房改需要的大笔开销,生活压力很大,不堪重负。

为了谋生,我们擦干泪水,靠捡砖头拾破烂,“汗水和泥”垒灶开了个小吃店经营饺子。饺子店很受群众欢迎,我们便扩大经营规模,租了个独门独院干起了前店后厂。因为是小本经营,在招工和发展客户上,遇到了困难。

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洁和刘珊珊闻讯后,对我们作了采访。《老杨和他的饺子》见报后,求职的,要货的,电话不断。报道还引起了各级劳动、民政、工会等部门的重视,他们为我们提供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经过努力,我和爱人不但还清了双方老人闹病去世的债务,凑够了房改的钱,还为大儿子娶了媳妇,供小儿子上了大学。

小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因为缺乏管理经验,我们遭遇了许多难关,有小卖店大量要货赊账后人走房空的,有人来送货连我的三轮车也一起骑“飞”的,还有卖完货携货款不辞而别的……

面对这些难题,我一筹莫展。燕赵都市报记者尹书月赶来作了采访,他写的《自救基地最盼有人拉一把》见报后,引起了市就业服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该局赵春河处长前来了解情况后,特事特办为我办下了小额担保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后来燕赵都市报记者袁伟华又对我进行了采访,把《老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发在了都市报上。

直到今天,那些事仍历历在目。我每次看到燕赵都市报的“燕都帮办”“阳光帮办”和“特别报道”等栏目仍然倍感亲切。

(笔者:杨子江)

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扫地机器人

二等奖5名:夏凉被

三等奖10名:整理箱

(活动奖品由奇瑞汽车赞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与都市报的故事不忘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