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合肥三洋”
本报 卢晓 北京报道
8月14日,在停牌三个月后,合肥三洋()重新复牌。这次,它的背后有了来自美国的新东家。
随着日本三洋的退出,曾经在中国市场遭遇本土化问题而失败的美国白电巨头惠而浦抛出34亿元,将一举成为合肥三洋持股51%的控股股东。显然,惠而浦意图期望通过控股合肥三洋,再次重返中国市场。
34亿元控股合肥三洋
重新复牌的合肥三洋与以往的身份已然不同。美国白电巨头惠而浦将以34.01亿元持股51%的身份成为控股股东。
8月12日,惠而浦中国与合肥三洋的二股东日本三洋(包括三洋电机、三洋中国)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惠而浦中国将以14.15亿元的总价款,接盘日本三洋合计持有的29.51%公司股份。转让完成后,日本三洋不再持有合肥三洋股份。
接盘日本三洋手中的股份远不能满足惠而浦的胃口。合肥三洋还将以每股8.5元的发行价格,向惠而浦中国定向增发2.34亿股,认购总价为19.86亿元。
这两项交易完成后,而现任第一大股东合肥市国资公司将以持股23.34%的比例位居二股东。
惠而浦的进驻无疑将带来一系列变化。
公告声称,公司的名称拟变更为惠而浦荣事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三洋也于8月12日当天,获得了惠而浦的商标使用授权。
董事会无疑也将发生变化。合肥三洋方面对表示,惠而浦进入后,12人的董事会人数不会发生改变,但原先中方日方以及独立董事4∶4∶4的格局将发生改变,“在惠而浦进入后,中方会让出一个提名权给美方,中美双方的董事人数比将变成5∶3。”
但从目前来看,日本三洋的撤资行为还没有引起合肥三洋高层的人事动荡。合肥三洋对确认,来自日方的总裁、负责质量的副总裁以及负责财务的监理等高管都仍然在岗。而目前合肥三洋董事长仍由金友华担任。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三洋在去年完成了三洋品牌使用权的续约,使用期限到2016年。合肥三洋方面对表示,根据三洋电机和惠而浦的协商,日本三洋电机的股权将全部退出,但三洋品牌仍将长期被合肥三洋续用。期满前双方可以再另行协商。
据了解,目前该交易的完成还有待合肥三洋股东大会、中国证监会、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批准,预计将于2014年年底前完成。
惠而浦中国的二十年
惠而浦自1994年起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将近二十年。
这个以洗衣机起家的百年白电巨头企业,在2012年度销售额达180多亿美元。然而与其在国外的庞大业绩相比,其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如意。
公开资料显示,惠而浦中国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营收分别为9.74亿元、12.33亿元和12.05亿元,同时持续亏损。其三年亏损总额超过2.8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自二十年前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惠而浦无论是在其擅长的冰洗,还是微波炉、空调等领域都遭遇到了本土化失败导致的滑铁卢。惠而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资本紧密结合。但这种结合以往都以失败告终。
合肥三洋并不是惠而浦在中国寻找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1995年,惠而浦首次选择与当时著名的北京雪花冰箱成立合资公司。然而这个当初注册资金为2900万美元的合资公司在次年便累计亏损接近9000万。这家合资公司最终被惠而浦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雪花。
同年,惠而浦还与上海水仙合资发展洗衣机业务。然而这个总投资7500万美元的合资公司也一路亏损,导致惠而浦在2002年以9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中方手中的20%股份,以终结这桩痛苦的“婚姻”。此外,惠而浦在中国的空调和微波炉业务也同样遭遇滑铁卢。
惠而浦在中国的本土化失败经历,并没有阻止其寻找下一个合作伙伴。而其在惠而浦中国之上,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惠而浦亚洲显然也体现出惠而浦对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重视。
2012年营收达到40.15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亿元的白电企业合肥三洋成为它选择的新伙伴。而日本三洋的退出显然给了惠而浦进驻的契机。
合并后的品牌难题
看起来,冰洗依旧是惠而浦控股后发展的重点。
公告显示,惠而浦带来的资金将被用于“年产500万台洗衣机变频技改项目”、“年产1000万台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技改扩建项目”、“年产400万台节能环保高端冰箱扩建项目”以及“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但惠而浦显然希望能够将产品线从冰洗有所拓展。合肥三洋方面对表示,收购完成后,惠而浦将为合肥三洋带来新的业务。新业务内容将集中于空调、热水器、厨卫电器、环境电器等。
但无疑,两家公司的结合还面临着要处理许多遗留问题。
尽管合肥三洋对表示,惠而浦成为合肥三洋的控股股东后,会首先解决同行业竞争问题,即凡是合肥三洋已有业务,包括未来规划的业务,惠而浦将全部集中到合肥三洋,而不再使用其他代工厂。
但目前,除了正在清算中的上海惠而浦家用电器外,惠而浦中国还拥有与海信合资的海信惠而浦、与雪花合资的北京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有限公司,以及全资广东惠而浦、深圳惠而浦以及青岛益康电控电器有限公司等等资产。
此外,合肥三洋还将购买惠而浦的存货,销售、售后等将一并由合肥三洋接手。
不仅如此,惠而浦控股后的合肥三洋还将面临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鉴于三洋品牌的使用期截止到2016年,合肥三洋将在几年中拥有惠而浦、合肥三洋、荣事达和帝都四个品牌。对于这四个定位不同、所有权不同的品牌资源如何投放,也将成为惠而浦与合肥三洋头疼的问题。
与合肥三洋的合作,无疑承载着惠而浦重返中国与合肥三洋重振白电行业地位的希望。
惠而浦北亚区总裁李彦表示,这项投资展现了惠而浦对中国市场潜力以及合肥三洋的信心。而合肥三洋董事长金友华则表示:惠而浦是推动合肥三洋进一步发展的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这项投资将有助于确保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先地位。
然而,在海尔、美的这些千亿规模的国产白电巨头面前,这桩合作是否能够完成合肥三洋与惠而浦的共同期望,依旧存在许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