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始末
TUhjnbcbe - 2020/7/31 10:55:00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始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项建设事业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成绩。在中国共产*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曲艺艺术在新形势的鼓舞下也有了更大的发展,民间艺人也从社会底层逐渐被人民群众所认可与推崇,改变了其社会地位与文化身份,成为人民艺术工作者。1958年8月,轰轰烈烈的曲艺事业以“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大会”的成功举办,奏响民族新曲艺的第一声响彻云霄的震天长鸣。


  1958年8月1日至14日,“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共有来自27个省区市及部队的343名曲艺艺人和代表,及88名观摩代表参加了演出。其中包括汉、蒙古、傣、白、回、满6个民族,组成了27支代表队,共带来了167个曲种和200多个优秀节目。会演以演出和观摩两种形式为主。各代表团分成两批成员,白天观摩、开会和学习,下午和晚上演出,演出形式有剧场、街头、巡回演出以及联欢游园晚会等,地点在长安戏院、文化部礼堂等首都各大剧场。演出汇集老中青三代演员,既有评书艺人王少堂、山东大鼓艺人谢大玉、扬琴艺人李德才、弹词艺人舒三和等曲艺界的老艺术家,也有河南坠子演员郭文秋、天津时调演员王毓宝、四川清音演员李月秋、湖北民歌演员蒋桂英等青年演员。


  8月10日晚,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代表和2万多名观众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游园晚会。当晚,会演代表分散到公园的12个场地同时进行演出活动,共计100多个节目。节目涉及的曲种多种多样,如马增芬的西河大鼓《金钱板》、王毓宝的天津时调《翻江倒海》、韩起祥的陕北说书《翻身记》、郭文秋的河南坠子《送梳子》、李月秋的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侯宝林的相声《戏剧杂谈》等。当晚在场的观众在风景怡人的公园中享受了一场场曲艺艺术的视听盛宴。


  会演期间,*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以及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郑振铎等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参加大会的演员和曲艺工作者共300多名代表。部分代表在怀仁堂再次进行了表演。周总理鼓励老艺人李德才等人好好带徒弟,指示青年演员努力学习。湖北代表团周忠全老艺人感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我能到北京来唱渔鼓,参加这一次终生难忘的会演大会,并向全国的老前辈们学了很多东西……更使我激动的是,我还亲眼看见了敬爱的周总理,他老人家还上后台向我们问好握手,这真是我一辈子的幸福啊!”


  曲艺会演引起了首都和各地文艺界的重视与学习。北京市艺术团体的声乐工作者在观看了会演演出后,掀起了向曲艺学习的热潮。会演当年的亲历者常宝华谈道:“四川清音的演员李月秋用四川方言演唱《布谷鸟咕咕叫》,印象很深刻。当时获得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演员和普通观众的追捧。节目和唱法经过精心的设计,太好听了。之后,就引起了声乐界演员争相学习,就连美声唱法也向她学习。”


  会演期间,除了北京当地团体向曲艺艺人学习以外,上海、天津等地艺术学校也专门派人去北京学习曲艺。音乐家杨荫浏、张肖虎、王元方、杨大钧等人不但每天观看演出,还在每天上午参加各代表团的分组专题座谈。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中央民族歌舞团、广播乐团等单位都派出了大批演员到曲艺代表驻地,学习曲艺节目,曲种涉及清音、单弦、坠子、时调、鼓书等。


  8月12日晚,首都11个文艺团体的60多名演员做了一场曲艺汇报演出,展示了会演期间向曲艺代表的老师们学习的曲艺节目。晚会共演出了24个节目,包括岔曲、河南坠子、山东评书、四川清音等10多个曲艺品种。首都的艺术家们通过学习,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各曲种的特点,还依照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和创新,他们的优秀表现获得了曲艺专家和普通观众的广泛好评。


  8月14日上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在北京闭幕。历时14天的演出随着会演大会的结束而告一段落,然而曲艺之花仍旧在首都和各地争奇斗艳,在人民的心中生根开花。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