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挥斥方遒!
一张嘴,理论千秋!
年,我拾起一块石头
年,换一杯饮料
年,我曾经的迷恋
年,一只沙鸥飞起来
年,“偷偷摸摸”变“堂堂正正”
年,我为何如此妩媚?
年,孕妇不宜看
年,“正人君子”变“妖魔鬼怪”
年,“天啊”!
年,“擦玻璃”的小孩
年,离开手机的日子好落魄
年,改革军中马前卒
年,我也是“吃货”
年,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年,逗你玩,别想多了
年:“改革先锋”先在哪儿?
——赵新月纵论改革开放四十年(第16集)
文/赵新月
(本文发表于《燕赵晚报》
“凡是报刊年轻的地方,人民的精神也年轻。”(马克思语)
改革开放元年,《人民日报》也年轻了。
有一个人,这一年在《人民日报》上突然看到一篇如何养牛的文章,目瞪口呆,激动不已,因为自打“文革”以来,报纸上刊登的几乎全是“革命”、“反‘右’”和“阶级斗争”,在当时养鸡、种菜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牛的文章,看来气候真的要变了。
没过多久,此人便悄悄离职而去,做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便是日后创办了联想集团的柳传志。
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柳传志作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上图:柳传志获改革先锋称号,被赞“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这位“改革先锋”先在哪儿?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认为,他先在“先知”上。
他在料峭的残冬就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体验!
他通过报纸的一则消息最先感到了时代和季节的变迁!
同时,党报内容,也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消融着以往的冰雪,年轻了!
上图:马克思新闻语录(1)
年,春意更浓。
这一年,中国第一份吃喝玩乐的报纸《精品购物指南》创刊,第一本时尚杂志《时尚》创刊。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
如果说此前的报刊内容还漫溢着“斗争”的声音与色彩,那么此后的内容则是与“斗争”无涉的八面来风尽情吹拂,老百姓想读的内容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报纸有家,到年全国仅晚报就发展到家。报刊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内容更是缤纷绚丽,党报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各种晚报、都市报、专业报以及《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电脑报》等,满足着各色读者不同的需求。吃喝玩乐、饮食男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家长里短、股市专题、网络技术、坊间佚事、民俗土风,想读什么内容就有什么报刊。
这是一个报纸年轻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民精神年轻的时代。
上图:年,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主编《石家庄工运》,新闻部门后来组织培训。学习期间,疯狂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
上图:我们年轻时,办着一份年轻的刊物。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与编辑路彤。
中国人向来喜欢读报。有诗为证:
惟恐人疑不识字,
日来送报壮门庭。
月间只费钱三百,
时请亲朋念我听。
这是清朝末年流行的一首《竹枝词》,说的是“暴发户”要面子,怕人说自己“没文化”,所以订份报纸,叫人来念,附庸风雅。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关心的是,那个年代的报纸,都有什么内容呢?
报纸作为传媒工具,最初无非是统治阶层话语权的道场。
有人考证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汉代,也有说起源于唐代的。
不论起源于哪个朝代,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借用鲁迅先生的语气说,那时报纸的内容几乎都是用来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以宋代的邸报为例,其内容不外乎皇帝行动、官吏迁黜、朝廷大事、军事捷报、法令条文、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大臣谢表、事实动态、外交事务等。
只有这些“国家大事”,读者不买账。于是,那时的报纸也登点“花边新闻”,比如天灾人祸、社会怪闻。
清代邸报披露:道光十年(公元年),河北地震,邯郸城外,裂一穴,潮水涌起,有野兽从中跃出,比牛大几倍,追人而食,血流满野,刀枪不入。后入深山饿死,仅存皮骨。剥其皮,厚数寸,不知其名。邸报说是神兽,形体似羊。
那时的报纸,这样好玩的新闻实在是少,况且官报登载这样的消息,不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或扩大报刊发行量,而是为了给朝廷征祥兆瑞。比如上面这条消息中的“羊”,不就是“吉祥”嘛!
年,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在避暑山庄
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报业也不例外。特别是“文革”,政治色素和“斗争”气息过浓,有趣味的报道太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很淡。
年,既是新中国报刊彻底走向民众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办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那时起,自费订阅报刊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自觉选择。就是“暴发户”,也变得有文化了,订报读报成为时尚。
于是,前文提到的《竹枝词》,可以改为:
惟恐不与时代通,
日来送报满门庭。
月间只费钱三百,
我自念与亲友听!
但报纸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新媒体呼啸而来,纸媒体踉跄前行。
几十年来,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与报业朋友常常小聚,感觉他们最初的意气风发,如今已显凋零。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的精神越来越年轻,而纸媒似乎开始鬓染秋霜。
纸媒啊,你的出路何在?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请报业朋友们记住马克思的这句话吧——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
(作者赵新月,理论工作者,专栏作家)
本文发表于《燕赵晚报》,原标题为《年,日来送报满门庭》。
本文和“新月新语”文章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