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不要夸大中国经济通缩风险忽悠放水
TUhjnbcbe - 2020/7/23 14:06:00

不要夸大中国经济通缩风险忽悠放水


余丰慧:治愈中国式通缩不能依靠央行


供给原因导致的低物价或者所谓的通缩,试图通过央行放水货币来应对是不对症的,也行不通。这也就是央行拼命放水货币,市场不买账,效果极差的原因。央行如果一味听从一些专家胡诌,继续放水的话,只能导致经济金融泡沫继续被吹大,风险继续被推高。应对目前中国经济怪象,只能采取财*手段。从整个生产、销售、流通和消费环节全面性、大幅度降税,彻底取缔除了税收以外的所有行*性收费和行*性基金项目是不二选择。


人民海外版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负增长,经济相对疲弱,近期市场对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担忧不断升级。对此,专家指出,要以科学理性态度正视当前经济形势,不要夸大风险,随便扣上通缩的帽子。未来在基建投资、内需消费和对海外投资驱动下,在松紧适度的货币*策调控下,中国有足够办法化解通缩隐患。


一般情况下治理通缩的有效手段应该是货币*策,即:依靠央行实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宽松*策。其实,在众多专家 忽悠 下,目前央行事实上已经实行了超宽松货币*策,即大肆放水货币。从定向降准、各种形式的再贷款到全面降息降准,并且降准幅度十多年罕见。这种操作实际上的宽松程度不亚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央行事实上已经认为是需求原因导致了通缩。


央行错上加错了。目前物价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供给方。病根在于2008年或者这十几年来货币信贷大投放、四万亿大投资以及公款无节度挥霍浪费式消费带来的后遗症。这十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上马那么多产能,现在形成了严重过剩。实际上不仅基本建设、基础行业产能过剩,其实过去公款无度挥霍浪费把百姓基本生活消费产品产能包括农副产品等产能都拉上去了。物价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供给方。病根在于2008年或者这十几年来货币信贷大投放、四万亿大投资以及公款无节度挥霍浪费式消费带来的后遗症。这十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上马那么多产能,现在形成了严重过剩。实际上不仅基本建设、基础行业产能过剩,其实过去公款无度挥霍浪费把百姓基本生活消费产品产能包括农副产品等产能都拉上去了。而现在公款挥霍浪费型消费被基本遏制后,这些产能明显过剩了,消费品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了,价格必然下跌。比如:茅台酒等高档酒价格下跌折半就是公款吃喝被遏制的直接后果和典型例子。PPI已经很长时期负增长,说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CPI维持在低位,是公款腐败式挥霍浪费消费被遏制的必然结果,是反腐败的成果。PPI、CPI目前的低位反映的才是正常的生产、供给和需求的真实情况,才是理性回归。过去的消费需求是被公款腐败型消费扭曲


而现在公款挥霍浪费型消费被基本遏制后,这些产能明显过剩了,消费品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了,价格必然下跌。比如:茅台酒等高档酒价格下跌折半就是公款吃喝被遏制的直接后果和典型例子。


PPI已经很长时期负增长,说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CPI维持在低位,是公款腐败式挥霍浪费消费被遏制的必然结果,是反腐败的成果。


PPI、CPI目前的低位反映的才是正常的生产、供给和需求的真实情况,才是理性回归。过去的消费需求是被公款腐败型消费扭曲的,今天才是正常的。物价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供给方。病根在于2008年或者这十几年来货币信贷大投放、四万亿大投资以及公款无节度挥霍浪费式消费带来的后遗症。这十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上马那么多产能,现在形成了严重过剩。实际上不仅基本建设、基础行业产能过剩,其实过去公款无度挥霍浪费把百姓基本生活消费产品产能包括农副产品等产能都拉上去了。而现在公款挥霍浪费型消费被基本遏制后,这些产能明显过剩了,消费品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了,价格必然下跌。比如:茅台酒等高档酒价格下跌折半就是公款吃喝被遏制的直接后果和典型例子。PPI已经很长时期负增长,说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CPI维持在低位,是公款腐败式挥霍浪费消费被遏制的必然结果,是反腐败的成果。PPI、CPI目前的低位反映的才是正常的生产、供给和需求的真实情况,才是理性回归。过去的消费需求是被公款腐败型消费扭曲


供给原因导致的低物价或者所谓的通缩,试图通过央行放水货币来应对是不对症的,也行不通。这也就是央行拼命放水货币,市场不买账,效果极差的原因。央行如果一味听从一些专家胡诌,继续放水的话,只能导致经济金融泡沫继续被吹大,风险继续被推高。


应对目前中国经济怪象,只能采取财*手段。从整个生产、销售、流通和消费环节全面性、大幅度降税,彻底取缔除了税收以外的所有行*性收费和行*性基金项目是不二选择。


不要夸大中国经济通缩风险


人民海外版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负增长,经济相对疲弱,近期市场对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担忧不断升级。对此,专家指出,要以科学理性态度正视当前经济形势,不要夸大风险,随便扣上通缩的帽子。未来在基建投资、内需消费和对海外投资驱动下,在松紧适度的货币*策调控下,中国有足够办法化解通缩隐患。


物价走低引发担忧


最近一系列经济数据似乎不尽如人意。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月CPI同比仅增0.8%,PPI同比下降4.3%,已连续第35个月为负值,CPI和PPI均创下逾5年新低。另据海关总署统计,1月份外贸进出口录得最差数值,进口下滑严重,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


其中,物价持续走低,1月份CPI跌破1%更引发 通缩 恐慌。广发证券分析师冯明表示,从CPI指标来看,目前情况属于 通货收缩 ,但距离 通货紧缩 并不遥远。


对普通百姓而言,通胀是熟悉的,而对于通缩,则无太多切身体会。专家指出,通缩危害严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物价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不容小觑。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具体来看,一是内需疲软仍然持续。二是美元走强与全球需求疲软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进入寒冬。这对国内避免通缩不利。三是产能过剩局面没有改观。


不要妄下 通缩 定论


通缩 狼真的来了吗?有观点认为,物价至少出现连续3至6个月的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通缩。目前中国的CPI依旧处于正增长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并未陷入通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本报说,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通缩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影响到消费,消费不振又阻碍了经济增长。事实上,当前物价下跌是供给端造成的,比如包括油价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降低了商品成本,并非百姓消费需求低迷所为。


物价在通缩中是一个重要指标, 1月份CPI下跌有特殊原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一是暖冬使蔬菜等食品供应充足,二是春节错月,三是猪肉价格下跌。估计2月份物价会有所反弹。更主要的是,1月CPI环比上涨0.3%,保持了上涨的稳定态势。


流动性也是考量通缩的重要内容。从货币供应看,最近央行为缓解春节前惯常的流动性偏紧采取了许多措施,向市场释放了所需的流动性。央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春节前降准时点符合预期,合计释放资金上限预计在7000亿左右。


今年仍会适度投放货币


当前 通缩 隐患仍然存在,特别是PPI连续负增长不容忽视。徐洪才说,PPI下跌原因有四: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国内原材料工业品价格下降;二是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商品的物流成本下降,导致价格下跌;三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四是内需不足导致物价下跌。


前两个因素不需治理,是好事。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能降低生产企业的成本,电商带来的价格下跌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徐洪才说,对于后两个因素造成的通缩隐患,我们也有足够的办法化解。


徐洪才指出,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问题,需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大对外投资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目前 一带一路 、京津冀、城镇化、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启动,都将带动经济发展,化解过剩产能。


而内需不足必须通过松紧适度的货币*策解决,通过货币投放来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因此建议今年再次适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应降息,适度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徐洪才指出。


事实上,央行也正在行动。从去年11月21日到今年2月4日,央行降息后又降准。业内人士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预计年内会继续适度投放货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要夸大中国经济通缩风险忽悠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