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鸣镝我不想听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TUhjnbcbe - 2024/4/5 18:40:00
初期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416/5291115.html

被迫追剧、被迫看综艺、被迫听神曲……

一段时间以来,地铁车厢喧嚣不止,几乎成了公害。你左边的小哥哥用手机打着手游,音效轰鸣声吓人;你右边的小姐姐一路看着短视频,各种熟悉的神曲伴你一路。他们都在车厢里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而你却“无处躲藏”。

日前,上海市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明令禁止在地铁内外放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的声音,以免影响其他乘客。

不要剥夺我们的“安静权”

从高铁的“静音车厢”,到城市的“静音地铁”,这些动作,着眼的都是公共场合噪音这一社会痛点。放眼当下,不论飞机、高铁,还是公交、地铁,外放音乐等自娱自乐者不少。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官方微博曾发起“高铁应该所有车厢静音吗?”的投票,近七成参与者表示支持。

今年4月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实施,《办法》明确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目前,北京、天津、武汉、兰州、昆明等地也都明文规定,禁止在轨道交通内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铁路部门也在今年10月提出,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部分复兴号动车组试点设置“静音车厢”。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很多人大声打电话、不插耳机看手机视频,未必有多大恶意,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手机里发出的噪声已经影响到了周遭的人。在日渐喧嚣的城市空间里,享受安静也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过去并不是不言自明的。

吃东西吃出异味是骚扰,在座位上横卧是违规,性骚扰“咸猪手”是违法,再加上如今的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正是在一步步订立规矩、变成乘客之间的“默契”之下,公共空间里市民不被他人滋扰的权利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安静权,表面看是一份对耳边清净的追求,实则是在划定公共空间里个人不被他人干扰的权利边界。正如《北京日报》评论认为: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

文明公约应共同遵守

一些乘客认为,“噪声污染”说烦是挺烦,说大又不大,当面指出有点尴尬,一言不合还可能引起冲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成为很多人的无奈选择。过去,人们日常出行,快速到达是第一诉求,对耳边的嘈杂没多在意。

现如今,大家对出行舒适度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鸣镝我不想听人民日报数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