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让智媒体成为未来趋势。
回顾人类传播史,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的媒体形态。活字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因特网、智能传播终端、3G/4G移动通信技术等,不断推动传播变革。当今时代,在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也推动媒体进入了自我革命的时代。不变革,就没有未来。
在封面新闻看来,媒体融合创新是基因改变的创新。媒体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媒体,注重各种品类的媒体都要建设,这是物理层面的融合;第二个阶段是融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整体转型,这是化学层面的融合;第三个阶段是智媒体,这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内核的媒体融合,是基因变革层面的融合。
关于未来媒体,具体形态很难预测,但这个趋势肯定是可以预测的,那就是AI+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让智媒体成为未来趋势。
年5月,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在上线之初,封面新闻就认定了这个趋势。封面新闻的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的智媒体。智媒体包含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分别对应技术的核心驱动、内容的价值主导、平台的社会贡献。
经过三年的发展,年4月,封面新闻迭代到5.0版本,有了超过万的用户群。其中,封面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过万,日活跃用户超过万;推荐算法、机器写作、机器生成语音、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智能营销等技术在媒体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在未来三年里,封面新闻将深入实施数据驱动下的视频传播和社群营销战略,构建“科技+媒体+文化”生态体,打造一流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
数据驱动:用AI技术重新定义媒体
技术对世界的改变是巨大的。25年前,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仅仅25年,中国就成了互联网应用大国,移动支付等很多领域领先全球。这些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
智媒体与以往媒体最大的不同,是智能技术的支撑。封面新闻作为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互联网科技传媒品牌,深刻感受到技术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所以,封面新闻坚定朝着AI+媒体这条路去走,深度推进AI+媒体应用。
1.小封机器人自己写稿自己推送。智媒体应用,首先就是机器写作。封面新闻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不遗余力。
年12月,封面新闻拥有了第号员工——小封机器人,之后一直全力创新探索。小封机器人生产力是惊人的,年世界杯期间,小封机器人总发稿量是篇,封面新闻客户端阅读量超过1亿,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亿。其写稿能力也比较全面,写得了稿,做得了图,还能自己做标题。高效、专业、趣味的小封,和啤酒、卤煮一起入围熬夜看球必备。
世界杯期间,小封机器人不仅成稿快,而且推送快,总是第一时间推送。这和云技术的支撑紧密相关。封面新闻以阿里云作为云服务器,依托其PUSH服务,快速联接用户,世界杯的报道推送服务也领先很多客户端,让用户快速获知赛事信息。
机器和人的协作生产,将是未来智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应用,还大量体现在机器辅助写作上。这也是机器学习技术推动新闻生产变革的重要方面。小封机器人被植入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写稿平台,成为记者、编辑的写稿助手。它提供了关键词提取、敏感词检测、文章标签抽取、摘要自动生成、频道归类等功能,会在采编人员写作过程中给予智能协助,从写作习惯、关联资料推荐、文章核查等环节帮助提升采编人员的写作质量和效率。
2.提供“视、听、读、聊全息智媒体验”。AI语音应用,成为封面新闻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探索。年4.0版迭代以来,封面新闻把MGC(机器合成内容)作为新的探索,语音转换技术得到了充分运用。通过这项技术,每条稿件都有一段自动语音合成,用户可以点击详情页中的语音播报按钮,进入“听模式”,感受到MGC全场景沉浸式的使用体验。
封面新闻在产品设计上,希望为用户提供“视、听、读、聊全息智媒体验”。“视”就是把直播、短视频作为内容的重要特色,融入AI的元素,比如十九大报道、全国两会报道等视频系列报道中,融入了机器语音播报。“听”就是“听封”智能播报,为用户提供听新闻的场景服务。“读”就是兴趣阅读,算法推荐。“聊”就是人机交互,在客户端提供智能聊天、智能评论服务。
AI和媒体的结合,解决了很多年以来媒体用户画像不清晰的问题。封面新闻的用户画像技术,通过App用户信息采集、用户日志数据挖掘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关键词标签分类、聚类,为每个App用户抽取超过个画像维度、50万个新闻关键词,采用分类和聚类算法抽取多个内容偏好兴趣类别。
在后台支撑上,封面新闻以封面云2.0来统领整个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人工智能和云技术得到了很充分的结合。
智媒体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很多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比如“封面新闻高考志愿小助手”,就是基于教育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制作的一款产品。在超过万条数据的支撑下,这款产品可以智能预估高校录取分数线、大学专业评测以及智能志愿填报。AI也可以用来相亲,年“七夕”封面新闻举办了第二届“未来爱情节”,用AI智能匹配相亲对象。
为加强智媒体探索,封面新闻还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和CGI大数据研究院,合作伙伴都是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企业和高校。
3.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融媒体平台。封面新闻致力打造封面云平台。封面新闻的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都是基于封面云而开展。我们要做的是一款智媒体云平台,通过封面新闻的先行先试,为媒体提供智能生产全流程解决方案。
封面新闻的底层服务器支撑和合作伙伴是阿里云。作为全球前三的云计算公司,阿里云提供了强大的云服务,封面采购了超过台阿里云服务器。与阿里云不同的是,封面云侧重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服务。
封面云的一个典型产品,就是“封巢”系统。这个系统是封面新闻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融媒体平台,相当于“兵工厂”,前面所说的很多智媒体“重武器”,都是依托这个“兵工厂”生产。主要包括三条武器生产线:智慧内容平台、智能延展平台、智识管理平台。
智慧内容平台,主要是帮助人解决问题。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重塑和再造内容生产流程,从线索发现这个源头就开始运用AI。比如热点监控、全网采集、内容管理,包括融合驱动型直播应用等,智能贯穿全过程。
智能延展平台,主要是生产智能技术产品。它的重点是让机器成为生产者,不断探索新的智媒体产品形态,探索机器写作、人机交互、智能“三屏合一”等智媒体应用创新。
智识管理平台,主要是解决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真正解决媒体当前的痛点。比如数据驱动下的传播效果智能化监测、版权追踪追溯、考核建模与自动化、安全管理等,完成媒体后台管理的变革,提升管理效益。
通过人、机器、管理这样一个智媒体闭环的打造,封面新闻将形成循环式的高效智能媒体生产生态,与阿里云联合,塑造一个强大的“ET媒体大脑”,进而为实现“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这个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视频传播:立足5G,
实现封面新闻全面视频化
随着5G商用的全面普及,5G网速和容量是4G的10倍,由此又将把互联网带入新的分水岭,带来10倍变量。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未来软件与社会》报告显示,在年前,至少19类“黑科技”必将发生,比如:全球10%的人口身穿的衣服将会与互联网相连接,全球第一个植入式手机将会进入商业化应用,大约10%的阅读眼镜将会与互联网相连,超过50%的互联网流量将来自家用电器和设备。
封面新闻从成立以来,就坚持瞄准科技趋势打造产品。接下来,封面新闻将立足5G,实现封面新闻的全面视频化。并且,封面新闻5.0版已经实现了全频道视频化改版,打造视频沉浸式观感与年轻态交互。
1.每年生产00条短视频。封面新闻高度重视视频内容生产和创新,确立了“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的策略,并以“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为内容定位,要求所有原创稿件都要尽量配备短视频,并加强直播产品打造。
直播位居全国直播榜前三,经常位列榜首,处于全国媒体视频品牌第一梯队。封面新闻年的“直播川藏第一桥”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的媒体融合奖。
年,封面新闻的媒体融合3.0版,一个核心抓手就是视频传播。在视频生产方面,封面新闻每年至少可以生产一万条短视频,进行0场直播。目前,封面新闻和中国移动共同成立了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共同探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形态在媒体领域如何转型应用。
封面新闻日常的视频报道一直在聚焦温暖的故事。比如,在表现震后重振山河路时,封面新闻重访了“吊瓶男孩”,用当年两个震中男孩的十年成长,传递出的涅槃重生的坚实内核。
在反映凉山脱贫成果时,我们的镜头聚焦到大山里的网红篮球少年,被60万网友称为“凉山科比”的曲比尔里。这篇题为《网红篮球哥:我不是凉山科比,我是曲比尔里》获中央网信办高度肯定,全网各平台积极推广,单篇观看量达万+。
为了讲好故事,封面新闻会在事件报道中采用多种视频传播。例如,在讲述寻女24年的滴滴司机故事时,为完整地展现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奇迹般的重逢。除了用短视频的形式讲述故事外,还同时用两路直播,展现重逢时刻。该事件在微博获得1.7亿的话题阅读量,还被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