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话澎湃,
今年以来,在经济大势凋敝背景下,在移动互联技术和愈益收紧的舆论管控双重挤压下,传统传媒界可谓衰到了一个阶段性极点,除了极少数传统媒体,整体而言,可谓斗志全无,大部分媒体和业者要么百无聊赖虚掷光阴,要么谋划转身创业,整个传媒业天空一片灰暗,似乎看不到前路。
就在此时,去年底开始改革的上海报业,推出了旗下第一个互联时代的新闻产品澎湃新闻,恰如一道闪电,撕裂了阴霾密布的传媒业上空,让人眼前一亮,引得万众瞩目。
虽然对于澎湃产品的评价爱恨交错,两个极端都有,但无论如何,它是传媒业黑暗时代的一道光亮,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衰竭的传媒业的人气和理想。其引发的争议,也足可看出其提振同业精神意义来。
虽然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发布分享的突破式进步,使信息控制更为艰难,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带来传媒业的革命性发展,相反,传媒业跌入了更深的黑暗。
出于对信息传播突破的恐惧,管控的严厉,已经是我二十年从业生涯所见之最,碎片化信息管控有难度,但对深度信息的控制,却已到了无以复加地步。以反腐传播为例,过去新闻信息的深度传播,南有南方周末,北有财经,另外还有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都周刊等的策应报道,如今我们看到的,要么只是中纪委站的简单信源,要么就是财新传媒的单兵突进,其实背后凸显的是,其他媒体深度报道空间的衰竭。
而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除了财新,几乎没有在行业中带来影响,一些严肃的个人时*公号,几乎都被灭掉,剩下的,所谓自媒体新媒体,除了商业模式,除了上市逐利,几乎看不到让人动心的内容。
加上传统媒体式微,人心涣散,即便最坚硬的坚持者,也会心寒。
正是在这样的灰色基调下,澎湃新闻出现了,而且其主推的,竟然还是传统媒体想做而不得的时*新闻和扒粪式报道!而没有纸媒的移动终端,一出手就是深度的时*报道扒粪报道,其对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澎湃初生,我是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它的一些时*报道扒粪报道的,而没有下载它的客户端我是科盲,对新东西向来反应较慢。看了几篇报道之后,也有几位同业相询,问我对澎湃的看法,我有些委婉,主要是觉得内容做得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在邱兵发刊词出来引发的朋友圈澎湃之后,我写了一条关于对澎湃新闻的五点观感的长微信,也引发了同业的关注。
坦率地说,迄今从来没有哪家新媒体自媒体引发了我对澎湃新闻那样的兴趣。我搜索阅读了我能够接触到的澎湃出品的报道。
这两年一些什么自媒体社交媒体风生水起,赢得了许多眼球,成为各种论坛追捧的对象。但这些自媒体作为媒体的属性,一直不能入我眼(钛媒体等极少几个曾是例外),在我看来,它们只是商业工具,只有商业,不是媒体。没有对真相的追索,没有对社会的关怀,别妄言自己是媒体。这是我对媒体的认知。
时间在流逝,朝代有更迭,技术在革命,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严肃新闻媒体应该拥有的基本特质:关怀社会,追索真相,职业态度,专业操作,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真正的互联时代新闻产品的特质,而不只是东抄西抄,更不是八卦逗趣。
澎湃一定程度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
首先是情怀和理想。
对于澎湃掌舵人邱兵的那篇发刊词,自是见仁见智,很正常。但是,如果做的是新闻报道,做的是媒体,必须要有激情和理想。这是让新闻报道所要反映和追求的社会,多一些温暖和关怀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点情怀,没有一点理想,就什么也不是,它就只是一门生意。
退一步说,即便澎湃也就是门生意,既然做的是新闻报道,与人性接触最近,要做好这门生意,也得有点情怀理想。
有情怀有理想,就有人性,就与人性最近最合,报道也最易传播,最易被接受。即便从生意角度看,也得有情怀。做其他企业生意同样如此。
其次,毫无疑问,澎湃一出生风华便茂,其首秀是非常成功的,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其成功,自有多种机缘。
市场上缺少真正有些力度的新闻原创产品。财新的反腐系列,虽然力度很猛,但数量有限,不解渴;财经南方周末南都博客天下等在这一轮反腐新闻深度大战中仿佛退出了过去习惯的大事读周末看财经看石扉客等,至今渐行渐远渐无声;而传统的互联门户,就更谈不上了;至于那些自媒体,除了八卦谣传,便是摇头晃脑的洗脑骗钱,更无法提供这种匮乏的新闻产品。
澎湃的出现,其推出的报道范围和数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饥渴。这也是它首战便脱颖而出的原因。
当然,邱兵过去执掌东方早报,在中国舆论自我管控最严的上海,最终在周末式微时,成为传统媒体难得的亮点10年前我称东方早报可能成为上海媒体的异数,2年前在腾讯微博访谈中我专门谈到了东早的努力和成就其雄心梦想和实际领导能力,团队的执行能力,都是澎湃新闻首秀的功臣。
自然,还有上海报业庞大的资金和*治资源的支持。
有论者认为,澎湃不过是在互联上做了个传统产品,新瓶装的是老酒。
我的看法时,人们对于好酒的认知,不会因为换个酒店就改变了,也不会因为换个包装就改变。酒好,换个渠道和包装,能够卖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这几年我在和同业讨论时,一直坚持好的内容一定能在互联时代生存,无论在传统渠道还是其他,而移动互联是大大拓展了好内容的传播渠道和空间的。
在传统媒体上被公认好的内容,在移动互联时代,同样也会被认为是好的内容,此前已有多种实践可以为此提供支持了。比如财新的反腐系列,南都的起底王立*,我做中国周刊,其封面报道在互联上的传播和移动阅读的数字,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这一点。
关键是好内容的标准。这是另一个话题。
而澎湃专注移动客户端,省下了大量宝贵的被印刷发行的沉没资金,而可以加大对内容建设的投入,组建强大的内容供应团队,这是其在国内同业中真正创新的地方。
澎湃新闻的路才刚刚开始。作为曾经的同行和观察者,在祝福他们好运的同时,觉得有必要提醒几个问题。
第一,澎湃的首战告捷,固然值得庆贺,但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再三便竭。
过去传统媒体业新创刊媒体,大多也是一出生风华正茂的,但若不能持续保持高昂势头,初创储备的资源消耗之后,的热情消耗尤其是如果稿子被枪毙遭批评采访遭碰壁多之后;平台资源的补充维系上海地方当局和行业管理部门多大程度上容忍这种做法;以及与初创蜜月过后消费者热情消耗之后如果不能持续提供优质报道,等等,一旦任何一种甚至多种情况同时出现这最有可能,将最为损耗团队的意志力。这个时候,就是平台盘整,没有了初创时的喝彩甚至批评,更多是沉默的观望,这才是真正的消耗战持久战的开始。
第二,澎湃目前的报道,是以时*新闻报道为主,其主推的内容,吸引人的也是这个。在中国,时*新闻是最大的空白,也最吸引人,但也是最大的陷阱牢笼。
但是,从目前澎湃的报道看,技术上没有见到任何突破性的创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没有超越财新财经南都周末博客等传统主流媒体。
比如余刚一文,虽然满足了读者的某种窥阴心理,但全文信息与余刚问题几无关联,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挖掘到与他失足落马关联的信息,就是只是茶余饭后的八卦,还是核心信源不够周围故事凑的新八卦老套路,这一点上,财经财新一些报道及起底王立*等应该成为真正学习的榜样。
不过,对于初生的澎湃,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澎湃收获的影响力,原因前面已经谈到。这是必须有清醒认识的。
第三,在中国,时*报道仰权力鼻息最甚。对于传言分析澎湃得到的特许支持,即使真有,也不牢靠,特许意味着同样可以随时撤去。
我不会相信,单兵突进会成为持续的风景。它所面临的结果,不外乎要么投诚成为工具,要么死掉或者被允许的庸俗化。
但在上海做时*报道,却是有前车之鉴,世界经济导报的记忆已经遥远,外滩画报的记忆也已淡出,但东方卫视成立时要新闻立台的豪气与东方早报的艰难,都可以提醒立志时*新闻的澎湃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在我二十年新闻从业经历中,今天是管控最为严厉的时代,没有之一,在维稳的大*下,时*报道的新空间在哪,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到。仅有的,依然是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的传统腾挪。而这需要勇气、魄力与智慧,以及钻研的精神。
不过有一点最近可以观察到的是,澎湃并非赤膊上阵的许褚,只做生猛的时*扒粪,它在财经领域的扒粪也在进行中,这会扩大它的内容广度,也容易抵消单纯时*报道的压力,同时也会为未来营销打下基础。
另外,移动客户端的优势在于快速,在管理部门反应过来之前,移动客户端的第一批报道可能已经推出,而不会像传统媒体的出版节奏那样,常常被扼杀在流程中。毕竟,这个领域的管控,与对传统领域的驾轻就熟相比,还常有力有不逮的缝隙机会。
如果真的*治气氛宽松了,移动客户端的时*新闻竞争,就会在一夜之间,成为红海,是整体的资源消耗战,纵使你有了品牌,也难免不被追上,甚至挤下。因为特许建立的品牌,是瓷的,经不起碰撞。
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真正移动互联时代新闻报道的竞争时代,也只有那个时代,我才可能在口袋里掏出钱来,订阅我认可的产品。
祝福澎湃一路澎湃下去。
(原文刊写作于2014年7月29日旅行武隆途中,文中担心的一些事已经有了苗头。感谢南方传媒研究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