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优化区域布局
提升生态农业优势
今年以来,市农牧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实施“特色农业增效战略”,加快“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做好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四篇文章”,以“十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加快草畜、马铃薯、设施农业和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全市农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上水平。
农作物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575.5万亩,夏粮产量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7%左右,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草畜产业规模凸显。今年,全市在建肉牛养殖场(园区)20个,巩固提升肉牛养殖示范村20个,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园区)135个,养牛户达到18.15万户;羊饲养量达到171.2万只。
马铃薯产业实现由量向质转变。以脱*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百万亩马铃薯抗旱增产示范工程”。全市完成马铃薯播种面积201.2万亩,建立万亩标准化抗旱增产示范基地10个,马铃薯抗旱增产示范工程120万亩,建立万亩标准化种薯繁育示范基地12个。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以现代设施装备为支撑,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做实做精生态农业,截至目前,全市新建设施农业1.56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4.84万亩。以设施为主的冷凉蔬菜面积达到47.5万亩。原州区种薯繁育、冷凉蔬菜,西吉西芹、马铃薯,彭阳辣椒,隆德供港蔬菜,泾源肉牛等有机、绿色“六盘山”农产品品牌效应显现,抢占了一批高端市场。
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结合“三同六送六帮”活动和“百名科技人员服务生态移民”行动,通过春耕生产、“三夏”工作以及科技下乡等活动和继续教育、阳光工程等培训,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735人(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万人(次),技术服务和指导农民3.2万人(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专业大户8918家、家庭农场35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社776家。同时,全市共引进农业企业16家,计划投资107140万元,到位资金15860万元,达成合作意向7个,开创了农牧部门招商引资新局面。
(本报
王旭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