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川大教授资深美学家王世德辞世他曾主编中
TUhjnbcbe - 2023/5/20 10:04:00
00:37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就在清明假期结束的时刻,传来了蜀地资深美学家王世德先生远行的消息。

4月7日傍晚,封面新闻记者从诗人王学芯处了解到,他的父亲,国内资深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世德教授,于4月5日清明节去世,享年90岁。

“他平时没有特别严重的病,身体还是比较好,20多天前还能做10多个俯卧撑。”王学芯说,没想到清明节那天,突然就走了,“他有糖尿病。这次陡然去世,我认为跟糖尿病引发的紧急病症有关。”

王世德研究美学60余载,主编中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对中国美学著作的写作和研究起到示范作用;开创性提出“美学就是审美学”,颠覆了传统美学抽象、晦涩印象,开拓了文艺美学、文化美学、生活美学的广阔空间。他发表论文多万字,出版专著10本,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和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王世德在北大

作为四川省美学学会主要创立者,他还曾是著名的美学理论旬刊《美与时代》学术编委。

在王学芯的记忆中,父亲治学严谨,生活质朴,对子女的品德教育非常严格。作为一名学者,王世德对学问的执著追求,也深深影响到王学芯,“他晚年一直没有停止读书、学习,看的书都还不忘记笔记。直到去世前几天,在看的一本书上面,还有做笔记的痕迹。”

年金秋十月,在四川大学农林村的寓所内,华西都市报记者曾专访过王世德先生,聆听他从事美学研究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当下媒介发展的看法。

对于当下发展迅猛的文学网站,王世德给予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他说:“他们点击率大得惊人,是传统纸质文艺所难以想象的。文艺作品用什么媒介材料,是会影响文艺作品的。而手机阅读,则为推动全民阅读,提供有利的契机。”

作为一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王世德对新媒体文艺的本质了解之深刻,令人惊叹。他说:“网络文艺不等于移到网络上的传统纸质文学文本、电影、电视、图画。它们很多是原创性的,即兴感言式的,多声部的,众声喧哗般的,它们以超级链接成网络世界,有无限展开的可能。”

这次专访对话稿件,在年11月10日的华西都市报上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在“名人堂”栏目给予重点刊发。稿件发布后,被多家网站多次转载。王世德也曾多次致电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感谢。

王学芯透露,“爸爸非常重视华西都市报对他这次综述性的报道。报纸多次拿出来看,还把这两个整版的华西都市报复印了很多份,有亲戚好友来了,送给对方阅读。”

王世德成长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无锡,青少年时代求学于苏州,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学习戏剧,写过剧本演过戏,年考取北京大学四年制文艺理论副博士研究生。年从北大毕业,王世德分配到四川大学任教,一直没有回江南老家。

他的大女儿和儿子王学芯都在江南老家生活、工作,希望他能叶落归根,回到老家生活。但他都没有答应,“我很喜欢四川,这里的气候和食物,都让我感到很适应。我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已经融入这里的世界。”

进入北大学习的王世德,听过大诗人何其芳的文艺讲座,也听过哲学系朱光潜、宗白华的“西方美学史专题”课。著名的北大资深文学教授严家炎,正是与他一起考取的同窗好友。在北大求学期间,王世德还与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有深入交往。后来李泽厚去了美国,两人还用电子邮件交流。

年5月,《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出版,四卷近万字,收集了他已出版的专著以外的文艺、文化美学研究论文,文艺评论等,是王世德从事美学60余载的学术结晶。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四川大学原校长谢和平等人为之倾情作序。李泽厚因眼疾停写文章,但特地破例为王世德的四卷文集作序。

在为王世德的文集作的序文中,李泽厚文笔诚恳,他写道:“你我同年,吾兄于美学如此热情,探究日深,笔耕未辍,努力构建文艺审美学,颇有心得建树,坚忍不拔,令我惭愧。”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大教授资深美学家王世德辞世他曾主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