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158万元全部返还规范未成年人打
TUhjnbcbe - 2023/4/29 18:28:00
北京看扁平疣的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04/8813087.html

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

近日,天津市三中院审理了一起案件。未成年人小刘初二辍学在家,70天的时间里,将父母的万积蓄全部打赏给一名主播,小刘一家把直播平台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调解,直播平台全额返还万元。(据5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法院这么判,既符合大众的期望,也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既然小刘一家提起了诉讼,那说明小刘的父母,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于这一支付行为是不同意的、没有追认的。那么,这样的打赏或许就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而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也明确地提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法院应予支持。而这也是此次法院调解平台返还全款的重要依据。

案情披露之后,引发一片叫好之声,网络直播打赏本就存在极大争议,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更是人心所向,但是,也有一些争议不可忽视。譬如,小刘之所以能够支配这么大额的款项,是因为他辍学在家,父母让他在自家开设的蔬菜批发摊位负责收钱,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而且,在79天这么长的时间里,万的巨款被打赏出去了,家长都没有发现,可见也并没有很好地履行监护职责,所以,有网友提出,只追究平台和主播的责任不合理,家长也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所以,值得强调的是,法律如此规定,法院如此判决,是贯彻特殊、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要求,并且考虑到的确有很多直播平台,出于利益考量,没有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未成年人打赏之类的违法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在这件事中就没有责任,更不意味着所有家长可以放任孩子沉迷网络直播,反正有损失也可以讨要回来。

须知,相关法律之所以在针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打赏问题中,没有“一刀切”地必须返还,而是留出了法官自由裁定的空间,就是考虑到会存在家长监护不力,或是成年人打赏后反悔,冒充未成年人要求退还等行为。此前,江苏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曾公布案例,一位中学生的母亲提起诉讼,称其儿子用父亲的银行账号,在直播平台充值7万余元,要求返还。而法院认为,原告账号在其主张期间聊天记录中有成年人聊天的迹象,并且在主张期间之后仍在消费打赏,无法认定该行为是未成年人作出,最终驳回了诉讼请求。

可见,无论是直播平台还是家长,谁要是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上做得不到位,不积极,都有可能拖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后腿,都有可能招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不去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话,每个这样的案例都来“甩锅”、“扯皮”,最终对簿公堂,造成的是各方时间精力以及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种当机立断的案例,对于案件中各方都是一种提醒警示,保护好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好整个家庭,整个直播环境,乃至整个社会。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其中就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分别在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使用网络,限制未成年人网络巨额消费中的责任义务。这无疑是喜闻乐见的进步,也会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更明快,更高效,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因为,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来考量,保护未成年人,规范网络打赏,都是决心越大越好,规则越细越好,法网越密越好,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人越多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1
查看完整版本: 158万元全部返还规范未成年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