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支票成演出道具,还有多少捐赠秀在
TUhjnbcbe - 2023/4/21 13:47:00
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支票成“演出道具”,还有多少“捐赠秀”在表演?

乔志峰

支票成“演出道具”,20万捐款变2千。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居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近日在当地新建成的希望小学的爱心拍卖会上,一家单位将写有20万元的现金支票模型送到校领导手中。可校长还没来得及平复激动心情,就被事后拿到手的薄薄元浇了个透心凉。当他询问活动主办单位能否捐助学校20万元时,得到的答复居然是“不可能”。负责活动的演出公司则表示,20万现金支票属于一个演出道具,不应该视为爱心捐款。(7月14日《南国都市报》)

20万的支票,让所谓的捐款单位出尽了风头。可是,最终兑现的却只有元,这落差未免也忒大了点儿。相对于捐款数额的忽悠,相关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更令人大跌眼镜。原来,支票只是一个道具;原来,爱心拍卖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演出。这表演水平,这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心理素质,奥斯卡欠他们一座小金人,爱心拍卖会到场的其他嘉宾欠他们一张电影票。

手持巨大支票模型、笑容可掬地将其交到受捐者手中,类似的场景我们在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隔三差五都会看到。看起来风光无限,听起来感人至深,可是,这里边有多少也是“大忽悠”,也有多少是表演作秀性质的?这倒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曝出的“诈捐”事件还少吗?

涉嫌“诈捐”的主角儿,有企业,有明星,也有大名鼎鼎的名人。每当有慈善活动,特别是有了天灾,他们都会高调跳出来,发表一些慷慨激昂的言论,要多煽情有多煽情,要多催人泪下有多催人泪下,然后还会承诺捐款多少多少,引来无数掌声和赞叹。只不过,表演过后他们或者兑现很少一部分,或者干脆再也不提捐赠的事情。如果被受捐单位催促、被媒体和舆论质疑,他们大不了玩鸵鸟战术,不解释、不回应,直至不了了之。

大多数人做好事,都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别人,都会积极兑现承诺,并不需要回报。但毋庸讳言的是,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做慈善,多多少少有着现实利益的精明考量。几十万元看似不是小数目,可如果拿来做广告,可能连个响儿都听不到。而如果通过精心策划拿来做善事,然后吸引媒体来进行报道,其所起的作用无疑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这类报道能给当事人及其生意带来的美誉度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对那些反反复复求表扬、明显有炒作倾向者,媒体也应有所觉察,进行更理性、更客观的处理,别让做慈善成了某些人策划的“成本最低的广告”。

上海闵行育苗小学校长阮小娟曾表示,社会捐赠活动过度追求仪式,让她深感“压力山大”,直呼“吃不消”。所谓过度追求仪式,实际上追求的无非是名利甚至是*绩。“只为炒作不为爱”并非慈善事业的应有之义,应予摒弃。相对于那些真捐赠、真炒作的功利主义者,那些假捐款、真炒作的“诈捐者”,则更是等而下之,令人不齿。他们其实是在“空手套白狼”,通过欺骗来套取名声,进而套取利益。

严格来说,在爱心拍卖会这样的特殊场合,将支票模型交到受捐助者手里,上边明明白白写有捐款数额,应该属于一种公开承诺。尽管按照现行法规,捐赠适用无偿和自愿原则,但拒不履行公开承诺,是否涉嫌欺诈?此类行为和现象越来越多,严重损害了慈善事业的正常开展,伤害了社会诚信,法律界应该对此进行研讨,明确“诈捐”的认定标准和应付的法律责任,不给投机者留下任何可钻的漏洞。另外,媒体在报道类似事件时,也要直接点出涉事企业的名字,一是通过舆论的力量倒逼其兑现承诺,二是也让其他企业和个人对该企业的诚信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与其打交道多长个心眼。

1
查看完整版本: 支票成演出道具,还有多少捐赠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