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事关职称青海五部门共同印发西海都市
TUhjnbcbe - 2023/4/11 21:06:00
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renrendoc.com/paper/173819066.html

近日,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委宣传部、省委*校、省文化旅游厅、省社会科学院等五部门共同制定和印发《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标准(试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史弘展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我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我省现行哲社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是在年国家专技职务聘任制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30多年来,在激励人才、提升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逐步完善了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职称制度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和问题,例如:职称制度评价标准单一、评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的职称制度,为加快我省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按照中央和我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和人社部关于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的具体要求,省人社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启动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在深入开展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评价标准。

2.问:哲社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具体涉及到哪些人员?

答:此次改革涉及人员包括全省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校、*性教育基地)从事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同时担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任务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间智库、自由职业者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

3.问:哲学社会研究是一个大的范畴,如何对哲学社会研究领域的职称改革精准施策?

答:此次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推进放管服改革等内容。

在优化评价标准方面,根据职业属性和不同岗位科研人员及科研活动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不搞“一刀切”。

在创新评价机制方面,通过采取个人总结、述职、面试答辩、成果展示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在促进人才评价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方面,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须在核定的专业技术空缺岗位内申报职称;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可采取评聘分开方式。

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对管理科学规范、具备条件的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同时,建立科学的事中事后监督惩戒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实行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推行诚信承诺、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对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保证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避免一放了之,一放就乱,确保“放权松绑”与“强化监管”的科学统一。

另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职称管理服务系统,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高职称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4.问:新的职称评价标准,如何体现破除“四唯”?

答:新修订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凭工作实绩论英雄”。着重突出“五个导向”:

一是突出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导向,把品德放在职称评价首位,重点考察科研人员的*治立场、学术导向、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

二是突出分类评价导向,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在创新思想理论、传承文明、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在为*和*府提供决策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同时承担教学任务的研究人员,将其师德表现和教学业绩作为重要指标。

三是突出业绩能力导向,克服唯论文、著作倾向,重点评价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理论创新、学术水平、业绩贡献,把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新建议、形成新对策被*委*府采纳作为衡量成果质量的主要内容。

四是突出代表作导向。将研究人员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对发表于中央主要媒体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文章,以及为重要决策所采纳的建言献策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著作具有同等效力。

五是突出向优秀人才和艰苦地区倾斜的导向。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研究人员,可破格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按国家和我省有关*策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援青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申报时不受岗位数额限制;对引进的**机关、企业等单位的优秀人才,其研究工作经历和业绩贡献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研究人员,适当放宽学历、论文等要求。总之,今后哲社科研人员职称评价的导向就是认真学、努力钻、踏实干,以真抓实干、真才实学论英雄。

5.问:在促进哲社领域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省人社部门还有没有新的措施?

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为加强哲社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哲社科研人员把心思、精力进一步聚焦到潜心研究、提升能力上来,省人社厅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单独设立人力资源培训专业,推动*校人才队伍建设。将全省各级*校(行*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讲师团成员、**群机关职工培训教育机构教师纳入人力资源培训专业评审范围,单独制定评审条件,单独组建评委会进行评审,从根本上解决各级*校人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彻底理顺了各级*校(行*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团校,各级**群机关职工培训教育机构教师职称评审管理工作。

二是落实深化媒体融合改革,推动青海日报社自主评审工作。落实《青海日报社深化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总体方案》(青办发〔〕12号),鼓励用人主体发挥作用。对青海日报社下放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支持青海日报社自主开展职称评审。目前,首次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三是优化新闻系列职称评价标准,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会同省委宣传部完善新闻系列职称评价标准,一方面首次将有关部门批准正式设立的网络媒体中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申报范围,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修定的评审条件中新增网络媒体评审对应条款,将网络稿件、网络视频和融媒体作品获奖情况一并纳入新闻奖认定范围。此外,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实际,组建了青海省出版系列正高级评委会,评委会办事机构设在省委宣传部。下一步,将根据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部署要求,做好出版系列职称改革相关工作。

6.问:职称改革后,取得职称资格的人员如何聘任?如何强化聘后管理?

答:一要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结果,对不符合岗位要求、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岗位、低聘或者解聘,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改变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二要建立职称聘任退出机制,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要求各用人主体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竞聘和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岗位聘任任期制、考核末尾淘汰制、第三方评价等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将通过职称评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择优聘用到相应岗位。对不符合岗位要求、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岗位、低聘或者解聘,破解中高级岗位人员固化、年轻优秀人才上升难的问题。

7.问: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实现职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查验是否指日可待?

答:职称申报评审实现网上受理办理既是信息时代公共服务高效便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社部门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发挥网络优势改进职称评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近年来,省人社厅按照国家和我省相关要求,不断加快推进职称申报评审信息化建设。

年,我省建立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继续教育课程备案、学时审核审验、学习档案生成网络化;试行颁发电子职称证书,通过相应职称评审的专业技术人才办理职称证书时无需再等、再跑,可直接在互联网下载、打印电子职称证书。

年,已启动职称申报评审信息化系统建设,即将组织开展首次试点工作,实现职称网上申报、审核、评审、网上打印职称证书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充实职称评审服务“最多跑一次”工作内容,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带去新的更快捷更高效的服务。

记者/莫青

1
查看完整版本: 事关职称青海五部门共同印发西海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