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你在独居吗?
提到独居,很容易会将孤单、寂寞、乏味、凄冷等词汇联系起来。
然而,有观点就会有质疑。
也有人这样说:“一个人的状态,穿什么都行,不想穿鞋也行,在沙发上怎么躺都行。放下防备的状态真好,连发呆都是治愈。”
最近,南方都市报联合探探发起了一项关于现代城市中“独居生活”的调查,有超过2万名的年轻用户被吸引并参与深度讨论。
我们从多份的鲜活样本中选取了这些真实故事,或许会引起你的共振。
过半数人的独居,与单身有关
独居,是走出校园和组建家庭之间的过渡期。
工作后投身另外的城市,不愿意与父母同住,在还没有找到理想伴侣之前……这些都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独居的理由。
在这次调研中,探探针对18至35岁的用户发放问卷,其中单身未婚样本占比高达91.83%,他们中49.64%的人表示“目前一个人居住”,这还不包括与室友合租的“非物理独居”单身群体。
现代社会,独居与单身有着先天的关联。对此,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超过2.4亿。其中超过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年将达到万。
在探探关于独居的调查中,26~30岁用户占比高达64.73%,成为独居青年的主力人群,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表示独居时间在5年以上。其中,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孤单指数”相对更高。
由上,我们可以粗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中的单身青年,是现代城市中独居群体的重要组成。
然而,单身青年是否想找到伴侣,结束独居?过半数的调查用户给予了答复。
在被问及“你对目前的独居生活满意吗?”时,有67.8%的被调研用户表示想早日告别独居。就像探探用户林然说的那样:“很多人向往独处,但没有人喜欢孤独。如果能够找到那个人,谁也不想独自一人生活。”
“每次在装被罩时,都会忙得满头大汗,那时候就想有个人能帮我抻一下被角;还有换纯净水的时候,要憋着气用尽全力,才能把18.9升的水桶怼到饮水机上。”
林然对自己的独居生活显然不那么满意,觉得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太塑料。她总觉得自己不过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住在18楼就像浮在半空中,没有和城市真正地融合。
尽管看上去,好像全世界都在逐渐消除对单身的偏见,并开始强调“独立的生活方式”,单身和独居不再是需要遮掩的事。
但事实上,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心理上,我们都需要认同,并在群体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一些人建立亲密关系。
对那些因单身而被迫独居的青年来说,由此而带来的孤独是难以忍受的。没有人,愿意孤单地和生活对抗。
享受独处,为独居因素之一
因单身而不得不独居的反面,是另外一部分人的主动选择。
从本次调查数据结果中看出,32.2%的人表示“享受独居,一个人很自由”。
他们重视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需求,并认为“凑合”地摆脱单身,只是暂时用二人关系来掩盖人类本质孤独的幼稚想法。
对他们而言,与其和很多人在嘈杂的餐厅,吃一顿味精压倒味蕾的“大餐”,还不如走进厨房、系上围裙,为自己煲一锅海鲜浓汤。
对这部分主动选择独居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住的好处不言而喻:
1.建立独立思考的人格,重塑自我;
2.无需迁就他人,保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3.有较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有提到,意思是有人会把爱情当作人生拼图中的一大块,而有些人觉得事业才是。每个人对拼图的期待不同,导致会对生活方式和人生规划产生不同的选择。
有趣的是,在被调研的探探用户中,有17.93%的人表示“没有独居,但想尝试”。
如此看来,独居生活更像“围城”。人们在孤寂时,渴望能有家人陪伴;在琐碎的现实中,又希望能够短暂抽离。
在现实的压力下生活久了,就很容易将日本“小森林”式的质感生活与独居相联系。
然而,独居生活是否能够让每个人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在确保财务状况足够支撑生活之外,显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
理想中的独居,要早睡早起元气满满,做营养早餐,看书健身,完美身材指日可待。但慢慢发现,关于独居的所有美好幻想,都应建立在自律之上,否则就会淹没在繁忙、疲惫中。
“一个人生活,应该是既享受得了一个人的清静,也要对抗一个人的懒惰。如果只有想象没有行动,生活只会变成一片狼藉。”已经独居三年的探探用户白羽,显然更有自己的心得。
但面对现实中的压力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脚步并没有被阻挡。
在美国,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选择独居。在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曼哈顿,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独居。
“我可以不用考虑其他人,放纵自己一些奇怪的小癖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你独自生活时,生活就不需要妥协,我做的事情都是因为想要这么做,是在宠溺自己,生活的一切都是关于自己。”探探用户李鹏飞这样说。
交友扩圈,社交软件成重要途径
美国作家克里南伯格的《单身社会》中写道:“单身社会正成为一种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提到,“独居与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
城市中的独居者并不应当被冠上不合群、不成功或孤僻的帽子,有数据表明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更为活跃。
从调查结果上来看,高达64.83%的人选择通过社交软件来结交新朋友;同时,46%的用户表示在社交软件上与好友互动交流,成为独居生活重要的幸福感和温暖来源。
当代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诸如探探这类社交软件,让人与人的距离都变得模糊。
探探用户程昊坦言,通过社交软件来寻找朋友,已成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
他认为,线上交友与线下朋友聚会等途径带来的社交价值并无明显差异,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对抗因独居带来的孤寂感。
在调查中发现,类似程昊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独居者更愿意和社交软件上认识的好友交流,那些存在“社恐”的独居青年,也可以在线上找到聊得来的朋友。
同时,线上社交为更深层次的沟通提供了轻松的氛围,逐渐成为交友的桥梁。
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在探探这样的社交平台“晒宠物”,并与其他用户交流分享经验。
而本来并不饲养宠物的人,也将探探作为“云吸猫”平台。“滑到他,就是因为他的照片中有一只豹猫,一直想养却没有实现,每天都在期待那些萌照更新,就像自己也养了一只一样。”探探用户小菲说。
有人说,城市就是一个几千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毫无温度,来来往往的车辆陌生又疏离。
也有人说,城市里的独居者,是外表看上去很快乐,里边却装着一个不快乐的人。
作家蒋方舟曾奔赴日本,一个人在陌生的国度生活了一年。
她在自己的新书《东京的一年》出版时谈到:“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尽管每个独居青年的情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面临相同的问题:如何在独居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学会活得更好。
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并不孤单。
我们所有人,不管此时此刻是独自生活,还是与其他人一起,都将从思考中获取适合自己成长的养料,来为自己的人生交出满意的答卷。
独居青年,是一群人的代号,也是一个时代的透镜。或许独居的人,他们拥有的是一点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以及独自生活的毅力。
插画丨Lacha
转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