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创新史,40年细致地描绘改革发展的精彩画卷。
对过往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温州人誓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聆听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足音,领悟“关键一招”“必由之路”的丰富内涵,激发蕴藏于历史深处的复兴伟力……温州,这片改革开放的重要发祥地,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续写创新史。
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开放是温州腾飞之基,温州人精神是温州不断创新的活力引擎,*的领导是引领温州发展跨越的坚强保障。40年来,温州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将改革先锋与经济先行融为一体,使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变革中相互促进,走出一条“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重温温州改革发展的不凡历程,感悟温州人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展望新时代温州新发展的锦绣前景。
发展的信心,源于国家战略的机遇叠加。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温州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并要求温州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今年以来,温州又相继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为温州改革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展的信心,源于向上向好的全局态势。今日温州,新旧动能正加速转换、城市建设正加速蝶变、软硬环境正加速提升,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大家都对温州经济的生机活力、温州城市的巨大变化给予很高评价。
发展的信心,源于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市场主体增至95万家,居全省第2位,其中企业24.6万户,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7个温州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
信心倍增,蓝图可期。
我们聚焦深化改革开放,让温州发展活力越来越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让温州经济质量越来越高;聚焦能级品质提升,让温州城乡面貌越来越美;聚焦交通枢纽建设,让温州区位优势越来越优;聚焦国内一流目标,让温州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在这座孕育光荣与梦想的城市中,在这方不断创造奇迹的热土上,我们携手共创,合力把温州这部创新史书写得更加精彩!
勇
立
潮
头
S1线新桥站。叶朝伟摄
勇
勇立潮头扛起民营经济大旗
改革开放40年,温州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时过境迁,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温州民营经济逐步面临着模式创新、技术变革、企业升级等考验,如何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这是时代赋予温州的新命题。
秉承这一使命,温州致力于调结构、转方式,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从未停歇。
瓯江两岸沿线。杨冰杰航拍
转变发展方式,温州不争一时一地、一城一池之得失,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的成长力、持续力和未来潜力,在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通过“大拆大整”“五水共治”和“四无整治”等专项活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壮士断腕的决心背后,是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占全省近1/3,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同时,市*府规划出台一系列专项扶持*策,强化产业聚集基地、区域品牌战略、亩均论英雄、建设小微园、打造创业创新高地等举措,结合“五帮五助”,“十百千”助企服务和“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让大项目尽快落地,让大企业走进温州,让大资金流入温州,让新兴产业在温州发展壮大。
转变增长方式,温州致力于改变单一地依靠传统产业“单条腿”走路的模式,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双翼驱动。
温州依托重大平台集聚重大项目、培育重大产业,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核心产业竞争力;高强度开发温州东部沿海经济带,培育“万亩空间、千亿量级”的产业大平台,推动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让传统产业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繁星点点的中小微企业,撑起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参天大树。
提升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温州不遗余力地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争当细分领域的单项冠*、隐形冠*和“独角兽”企业。今年,我市共筛选了家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组织家企业申报全省“隐形冠*”及培育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小升规”企业进入全省培育库家,入库数全省第2;准达标数家,位居全省第一。
*策叠加效应正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一场场以研发升级、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市场整治、金融创新为手段,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正在瓯越大地次第展开,成效凸显。
完成亮化的瓯越大桥如同彩虹卧波,分外妖娆。杨冰杰摄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1.5%和10.8%;新产品产值增长17.5%,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
转变增长方式,温州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今年1至8月份空气质量状况榜单中,温州跻身前20强。与环境质量同样不断攀升的,是温州的经济指数。今年前三季度,温州的GDP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3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4个季度稳定运行在7.5%-8.5%的增长区间。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温州牢牢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要窗口期”,及时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手笔谋划宏伟蓝图——
以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温州将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和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创新创业高地;
旨在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营商环境”,塑造“引领新时代潮流的企业家精神”,树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的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将全面打造“亲商、安商、重商”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环境,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正义营商环境。
从粗放到集约,从制造到智造……随着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以砥砺奋进为基石,以追求卓越为引领,新时代的温州精神必将绽放最美的光芒,演绎新一轮开疆拓土的温州传奇。
立
勇立潮头大美温州提升品质
瓯江南岸景观改造提升一期和亮化夜游工程建成试用,温瑞塘河沿河滨水公园和亮化夜游工程完成建设,三垟湿地公园初步开园,中央绿轴南段全面贯通、北延整体提升,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新貌......
古色古香的画舫在会昌河水上公园游弋。杨冰杰摄
从年6月强势吹响温州“大建大美”进*号,经过一年多全力攻坚,今年国庆节前,全市一批“大建大美”重点项目向市民集中开放,“大建大美·同心同享”系列市民体验活动策划55项活动,盛邀市民体验“大建大美”阶段性成果,掀起温州“大建大美”的新热潮。
温州“大建大美”坚持规划先行,重品质提升建设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殚精竭虑打造亮点区块;坚持效率优先,快马加鞭促进项目建设,从而推动“大建大美”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全力打造集自然美、经济美、城乡美、生活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五美”新温州。
大美温州,谋而后动,规划先行提升建设标准。
凡事成,必谋定而后动。大建大美事关温州城市能级品质的整体提升,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是关键。
按照中心城区“双轴双心四片”的空间结构布局,我市重点谋划22个重点区块的极核带动作用。同时,我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审视,查找城市规划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对相关规划进行修编完善,保质保期推进《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修订、温州市核心片区南塘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7个单元控规修编和温州滨江商务区城市设计等10个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基本实现城区规划全覆盖、地块设计全覆盖。
此外,我市编制“大建大美”建设品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导则,《温瑞塘河两岸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试行)》等3个技术标准已经编制发布实施,对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整体建筑风格、立面材质等提出具体要求,已完成土地出让条件审查16项、建筑方案审查53项,为确保项目开发建设品质发挥积极作用。
大美温州,效率优先,挂图作战高效推进建设。
经过精心谋划,我市围绕“两线三片”等市、区两级22个重点区块,坚决打响建设提速攻坚战,以效率为先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我市对“大建大美”项目实行“模拟审批”“容缺预审”,促进*府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如招投标制度改革,我市在项目建设审批中推行“综合最优价”和“评定分离”制度,加强评标专家管理,赋予业主定标权,以“提高效率、保证廉洁”为原则,规范和创新招投标具体操作方法,为“大建大美”项目的高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按照“补短板、强功能、优环境”要求,我市精心谋划了一批“大建大美”项目,年共安排“大建大美”建设项目个,并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做到“清单上墙、挂图作战”,形成有序高效的推进态势;针对年内开工、建成项目,按月倒排计划,分类进行预警督办,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程形象进度和投资任务。
据市建美办统计,今年截至10月底,计划开工个项目已开工个,完成率%;计划建成个项目已建成个,完成率%;累计完成投资额约.71亿元,其中*府性投资约.84亿元、社会性投资约.87亿元,完成率96%。
大美温州,以人为本,精心打造五大亮点区块。
在全市攻坚的整体态势中,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中央绿轴、三垟湿地、历史文化街区这“两线三片”区域,是全市大建大美的重头戏,是温州城市蝶变和崛起的关键所在,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此,我市突出抓好“两线三片”建设,按照“一张名片、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的要求,建立了“两线三片”指挥部,加强系统研究、项目谋划、示范引领、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联动推进瓯江沿线开发建设、塘河沿线开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中央绿轴开发建设和三垟湿地保护建设,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如今,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中央绿轴、三垟湿地、历史文化街区这五个亮点区块,已经高水平崛起,成为温州市民最爱逗留的休闲场所。
在瓯江两岸,瓯江路实现骑行道、健跑道、漫步道“三线贯通”,亮化夜游工程圈粉无数;在塘河两岸,水岸同建初见成效,水乡风采载承多少乡愁;在中央绿轴,多年潜心筹建促成山水串联、城绿相融;在三垟湿地,标本兼治助力城市绿肾升级;在历史街区,五马街、禅街成为全市“网红”打卡地,千年老街绽放新颜。
仅国庆7天,以五大亮点区块为代表的“两线三片”场所,就累计迎来约万人次游客,日均参观体验人数达31.35万人。
潮
勇立潮头创新开放引领未来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中国对外开放40周年的历史画卷中,温州是一个须以浓墨重彩勾勒之的坐标。
回望来时路。40年前,我们敞开开放之门,向世界释放中国改革的信号;34年前,我们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争做中国开放的急先锋;15年前,“八八战略”引领我们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以开放作舟,与时代同行。敢闯敢拼、兼容并蓄,融入温州人血脉的开放精神,伴随着温州人走向世界的铿锵步伐。
一行行数据,勾勒着温州扩大开放的图景。
40年来,温州外贸出口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7‰;实际利用外资由基本为零提高到3.58亿美元;境外投资从基本为零提高到6.89亿美元。大开放,有力地推动大发展。到年末,温州经济总量达到.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0.88万美元,成功迈进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一个个变化,展现着温州全面开放的力度。
从过去单纯到各类展会参展,到现在主动走到世界各地举办自办展,温州制造走向世界,足迹从东南亚扩大到南美洲与非洲。在今年6月的浙洽会上,温州签下了全省签约项目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单体投资额占全省重大项目签约总额的四分之一。这昭示着,温州正在实现从单纯的外资招引向招大引强的转变。
一个个创业故事,彰显着温州人开放包容的个性。
目前,共有多万温州人活跃在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其中有68.8万温州人在世界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占境外浙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从年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设立国内第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始,温州至今已建成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数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成为全国拥有最多国家级境外园区的地级市。
近年来,温州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
今年1至10月,温州累计实现进出口.9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居全省第二,连续十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外开放正向着全方位和纵深方向推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把握机遇、勠力改革,是温州在开放的征途上始终秉持的旗帜。
在外贸领域,温州积极引进外贸新业态,助力外贸发展新跨越。11月28日,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正式启动,并顺利完成首批货物通关,成为全国14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之一,标志着温州新一轮对外开放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在对外投资方面,温州人从境外办市场、境外设机构开始,到境外投资办厂、境外资源开发、境外收购兼并、境外上市融资,发展模式持续创新。年5月,森马集团斥资万美元并购韩国电商ISE商贸株式会社,这是我市制造类企业首次尝试并购境外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年9月,青山控股集团收购印尼维达湾镍公司,并购金额达3亿美元,创下我市并购规模新纪录。
在外资领域更是如此。当前,温州正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在财*、金融、研发创新、人才引进等层面对促进外资增长进行*策支持,实行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策,建设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岁月流转,开放永不落幕。眺望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一如既往地坚定,温州正蓄势待发。
全市对外开放大会陈翔摄
今年8月,温州召开了全市对外开放大会。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市委市*府研究制定了由《关于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统领的对外开放“1+3”*策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向世人发出划破长空的号角:温州将持续扩大开放,为再创温州新辉煌注入强大动力。
根据《意见》,温州将坚持进口、转口与出口贸易发展并重,全市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到年,进出口总额达亿元,其中进口额三年翻番,达亿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到年,实际利用外资比年翻番,境外投资总额达11亿美元。
温州未曾辜负过去40年,相信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40年的对外开放让温州人收获财富、赢得幸福,也让温州人建立自信。带着这份信心,温州正全力拥抱一个更开放的未来。
头
勇立潮头一流环境奋力领跑
今年6月1日,温州机场T2航站楼启用,也开启了温州机场的双航站楼运行的全新时代;不到半年,11月23日,温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万人次,温州机场正式迈入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
温州机场跻身“千万级机场俱乐部”杨冰杰摄
今年10月1日,温州轨道交通S1线开始试运行,力争于明年春节前后载客运营;与此同时,S2线在年内全线开工,计划于年建成通车,一个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时代正款款而至。
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南塘至*华段工程
还是在今年,甬台温高速复线南塘至*华段已进入通车倒计时,它的通车意味着温州拥有了首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在明年春节前,绕北二期也将力争建成通车,为温州交通再添通途。
......
时光流转,曾经到不了的远方,如今都已经起航。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航向,温州全面对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着力保持综合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强劲势头,一幅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蓝图正徐徐铺展——
公路,建成甬台温高速复线,打造沿海第二大通道,建成温州绕城高速,形成温州大都市交通圈,建*丽温高速瑞文段,溧宁高速文泰段、文景段,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港口,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港口多式联运,加快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沿海枢纽港;
机场,建成机场枢纽综合体,谋划推进机场航站区(西)改扩建工程和第二跑道建设;
城市交通,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网建设,打通跨行*区域断头路、阻梗路,加强城市路网和外围区域路网有机衔接,实现城市道路互联互通、成环成网。
如果说可触及的交通变化是温州夯实硬环境的持续努力,那么,润物无声的营商环境优化则是温州改善软环境的积极作为。
这是一场敢于突破的大行动。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展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全面优化流程环节、提升开办企业效率,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同步试点,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
这是一场迎难而上的大行动。今年,我市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中介规范服务、*府高效监管”的企业投资审批服务机制,确保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天”,竣工验收“最多30天”。
市民中心内装饰一新的业务办理大厅。刘伟摄
这是一场驰而不息的大行动。随着全新的市民中心启用,我市已实现社会事务、涉企证照、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专区无差别受理,窗口压缩近40%,平均办事效率提高近50%;率先以群众眼中的“一件事”为标准,将件跨部门“一件事”纳入综合窗口“一窗受理、并联审批”。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全新节点上,温州获批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再次担当起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温州第一时间推出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策,这一*策也被称为温州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力度最大的扶企助企*策,这其中,既有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企业做大做强的硬支持、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的新办法,也有营商环境优化、亲清新型*商关系构建的新内容,贯通了民营企业发育、成长、壮大的全过程,涵盖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务环境、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城市环境,彰显了温州致力建设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信心与恒心。
上个月,我市启动“万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1万名干部与1万家企业结对,连日来,助企干部下企业、进车间、送*策、跑项目,开展“五问五帮”为主要内容的“一对一”进企服务活动,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和亲清新型*商关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全市已排摸新增各类企业问题个,一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高效便捷的*务环境、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法治环境、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快捷便利的交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美好、优良的环境是百姓的期待也是温州的目标,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中,温州正奋力领跑!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温州日报
记者:张佳玮李中章映柯哲人夏晶莹
摄影:刘伟杨冰杰苏巧将叶朝伟
编辑/版式:周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