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河南人和只有河南 [复制链接]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张献

进入芒种,北方的*淮平原开始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华南地区进入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中原大地麦田人头攒动,是丰收的喜悦和满足。

今天,一部阐述中原文化的殿堂级作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正式开城纳客,这座备受期待的城,终于破土而出,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花,绽放在中原大地的芒种时节,为中原父老带来希望和欣喜!

为了迎接这一文化巨制的到来,秦朔、张磊、施一公、张泽群等各界大咖级河南老乡陆续站台发声,讴歌厚重的河南历史、璀璨的中原文化,抒发对故乡的情怀与期待;6月5日的开城仪式除了王石、刘震云、秦朔、陈泽民等现场站台,更有省市四大班子领导的到场支持,做为省市重点文化项目大力推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为什么《只有河南》如此受宠,还未正式开业就已经火遍全网,因为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需要有人去讲述,因为河南人无私的奉献精神需要有人去传承,因为河南需要被世界重新认知。今天,《只有河南》在郑州唱出天下大戏,那是涛涛*河水的歌唱,是让世界感知的文化自信、中国自信。同时也激发了我提笔的冲动,想给大家讲讲“一个普通河南人”对《只有河南》的理解。

“过去的”中国和河南我是80后,经历的不多,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那一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犹记得人们群情激愤,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那一年,北京大学学生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打出“不考托(托福)、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的标语;那一年,很多人前往各地美国使馆门前抗议,焚烧美国国旗;那一年,中国爱国黑客(即红客)开始大肆攻击美国网站,将中国国旗插到了美国百余个网站上。那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最耻辱的一刻,从年到年,当时走向街头的年轻人已经年近不惑,而当年中国人悲愤的呐喊却永远留在了我们负重前行的记忆中;那时,北约给出的解释是“误炸”,他们把我们的大使馆炸了,然后轻飘飘地说一声:“对不起,炸错了”,后来,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死伤的受难者进行了经济赔偿。一切,仿佛从未发生,炸了就炸了,你奈我何?彼时,国家贫弱,改革开放刚刚展开,没有实力,我们只能用嘶吼表达自己的愤怒、不甘;那些年大使馆被炸并非孤立事件,还有的“银河号事件”、年的“中美南海撞机”,这些耻辱最终都化为了我们匍匐前行的动力,居安思危、发奋图强!同样的年代,国家屈辱,河南亦然,如果说国家的屈辱源于国外,那河南的委屈来自于地域黑。相信大家肯定能想起一些老生常谈的黑点,比如“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自从有了火车站,站站都有河南蛋”,还有什么偷井盖之类的,相信每一个听到这些话的河南人,心里肯定非常不爽,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就曾公开表示“我不仅是地道的河南人,更准确点说,我是驻马店人,今后,您贬损河南人之前,最好四下张望一下,免得我在场让您下不来台”。那么问题来了,河南为什么被黑的这么惨?河南,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近一亿,用1.7%的土地养活了中国近10%的人口,还能每年额外调出亿斤粮食送到其他省份,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河南,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年底,全省有万省外输出劳动力,几乎与深圳市常住人口相当。年龄尚小时,听外出打工的大人们讲起,外地人对河南的评价非常不好。从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到21世纪初,大量外出务工的河南人大部分从事的是最低层次的工作,搬砖、卖菜、收废品、卖水果等等,很多人都是老乡托老乡,老乡带老乡,一个村成群结队的一起干活,而这些行当在当时也几乎成为了河南人的代名词。比如河南人偷井盖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职业而造成的误解,当年在中关村附近,收废品的全都是河南人,然后就有小偷发现井盖也能卖钱,于是小偷就开始偷井盖,卖给这些收废品的,后来警察一查,原来井盖全在你们这些收废品的人手里,于是河南人偷井盖的说法就流传开了。实际上,偷井盖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全国普遍流行的一种违法行为,全国各地哪的人都有,它并不具有特定的人群及地域特点。河南外出务工的人多了,按照比例不三不四的人也自然会多,不过即使这样,在北京、广州、义乌等地的犯罪流动人口的户籍统计中(在全社会对河南形成固有印象的关键时期,90年代到21世纪初),河南人在外的犯罪率一直处于中低水平。从数据上看,河南或河南人明明没有做太多坏事,那为何当时全国却形成了河南人骗、懒、脏的刻板印象呢?这就要说到河南招黑的关键一点——新闻传播。在90年代之前,河南在全国的形象是很正面的,红旗渠、焦裕禄这都是河南形象的典范。90年代初,当时河南发生了一些负面事件,比如全国闻名的造假案,还拿到两会上去讨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坏事恰好碰上了大众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时电视和报纸不再稀缺,部分人已经开始上网冲浪了,河南人的形象就此在新闻传媒中走向了下坡路。如果说,河南人发生的负面事件只是偶然性事件,那媒体的报道就是一个放大镜,河南人频繁出镜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河南人这个概念也逐渐成为媒体炒作的一个大IP,既然读者们都觉得河南人坏,那就给他们看河南人又做坏事的新闻呗,一个新闻标题,尤其是负面新闻的标题,只要加上了“河南”或者“河南人”的字眼,阅读量绝对会蹭蹭的往上涨。据调查,从年12月到年11月,《南方都市报》一共发表的76篇有关河南的报道,其中负面报道54篇,占了71%;而同期,《21世纪经济报》一共发布65篇有关河南的报道,其中负面报道42篇,占比65%;调查表明,即便不考虑这些负面报道是否做到了真实,但是71%这个数据就足以指认《南方都市报》没有做到信息平衡,其报道并没有反应河南的真实,有妖魔化河南的嫌疑;根据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篇硕士论文的统计,从年的1月1号到年的12月31号,《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这三家媒体的微博,在选取有关河南的新闻时,均以负面为主,其负面新闻的占比分别是81.1%和54.4%,而正面新闻的占比则分别只有8.5%,11%和34.2%,剩下的则都是无倾向性新闻;而在这三家的微博发布的有关河南的负面新闻中,大部分都是违法犯罪的议题,其中《新京报》的占比最高,为59.5%,《南方都市》次之57.2%,《大河报》垫底为32.6%;由此可见,在这三大媒体微博内容中,河南人的整体形象呈负面的,而河南人违法犯罪的新闻也更容易得到这些微博编辑的青睐。这些媒体和网友们也似乎是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谋,至于真实的河南到底什么样,除了河南人自己也就没人在乎了。那时的人民和那时的国家何其相似,贫穷积弱、饱受委屈,正如电影《中国合伙人》所演,一心梦想国外留学的孟晓骏,到国外勤工俭学刷盘子被人侮辱,而留在国内的成东青,为了多赚点钱做家教被学校开除,办起了培训班,贴小广告被追的满地找牙,在现实中摸爬滚打,都不容易!21世纪初的河南之于中国,正同于90年代的中国之于世界,刚刚开始摸索发展,不被认可,遇到刁难只能忍着,而也正是这些苦难和委屈,让那个年代的每个河南人、每个中国人,奋发图强、奋力追赶,以不屈的信念、踏实的行动,为建设家园加倍努力着,为国家尊严的正名隐忍奉献着!“现在的”河南和中国现在,关于河南的地域黑越来越少了,大家的素质有所提高,地域黑=没素质,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并且这些年,河南的发展在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以来,农田可以承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洛阳的东方红“突突突”地奔驰在中原大地上,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河南人的智慧、胆量、勤劳一股脑儿的迸发出来,将河南由一个时常被饥饿困扰的省份,蜕变成了中国人的大粮仓;这个粮仓不只是小麦,河南的畜牧业一样是全国前三,是名副其实的畜牧业大省,超过人们惯常以为的*、内蒙古、青海等传统牧场,南阳牧原、驻马店正阳县的君乐宝等现代化牧场,占了愈来愈多的份额。仅仅成为粮仓是不够的,河南更是中国人的中央厨房,三全和思念的水饺汤圆、南街村的方便面、双汇的火腿肠等诸多企业,借助河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为一方大佬;如今,河南以一省之力生产了全国85%的速冻水饺、75%的汤圆、50%的火腿肠以及33%的方便面,河南农产品加工年产值全国第一,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全国第一,中国人的餐桌,就这样被河南改变了。在稳固粮仓的同时,从年起,河南正式提出并实施“中原崛起”战略,这一阶段河南的“中”不但是自身实力越来越强,而且向外成为连接四方的枢纽,即“强化中心、连接四方”,如同一片自信、自强的中土世界。现在,从郑州出发1.5小时的飞行航程内,可以抵达全国2/3的中国重点城市,覆盖全国3/5的人口,距离短、覆盖人口多,凸显出了河南做为中国“天空之心”的巨大优势;富士康在这里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生产好的手机发往全球消费者手中,而在富士康之后,天空之心的优势被更多企业发现,年起,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每年同比增长将近50%,堪称全球货运增长最快的机场,没有之一;如今,郑州机场已经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辐射全球多个城市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客货运规模高居中部地区“双第一”!除了“天空之心”,“陆地之心”同样出现在河南,河南率先提出并建设米字形高铁网络,向西北连接太原、向东北连接济南、向西南连接重庆、向东南连接合肥,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路网3小时可以达到省内任一城市,以郑州为中心的“2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半径km、人口4.08亿,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天空之心”、“陆地之心”,交通优势爆棚的中土世界,展现出超强的能量,最新款的服装,第一天落在郑州机场,第二天清晨就可以摆上北京上海的货架;而从郑州出发的铁路(中欧班列),到达欧洲市场的时间比海运缩短3/4的时间。在交通活力的带动下,一个以郑州为中心,涵盖五省30个城市的中原城市群,正在崛起!现在,河南GDP常年稳居全国前五,中西部第一,它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没有天赐的丰富矿产,没有优良的海洋大港,没有经济特区之类的*策倾斜;一亿河南人,硬是在一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杀出重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经济自信!河南在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国家也在迅速崛起。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感叹:“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引发了国民的强烈共鸣;从原来的忍气吞声到可以直接回怼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百年屈辱一扫而空,从年大使馆被炸到现在22年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已不是当初的中国!也是大使馆被炸的屈辱开始,我国开始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大力发展国防建设,并立项实施了绝密的“工程”。如今的“东风21D、东风26、31、41、”系列新型战略导弹、“歼20”隐形战机、“A”型国产航母、“中华神盾”大型驱逐舰,都是“工程”结出的硕果。而“”工程这个代号,就是为了让我们牢牢记住年的那个5月,牢牢记住那个让我们发奋图强的夏天。22年前,中国的战机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两代,22年后的现在,我们是全世界第二个能自主生产第五代隐形战机的国家,我们还正在向国外出口自己设计的武器装备,包括*用无人机,从*事技术上已经接近西方最发达国家的水平。22年前,拥有航母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梦,22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双航母时代,我们还有了期盼已久的航母战斗群。今天的中国,如果国人在海外遭遇重大灾难,他们能够得到本国力量帮助的概率,已是全世界最高之一;今天的我们能够做到,不管你在哪里,祖国都能带你安全回家;今天的我们已经在亚丁湾护航超过10年,今天的我们,更加能够负起一个大国的担当。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22年来,中国“发奋图强”的脚步未曾停下过,时间虽然流逝,我们从未忘记;现在,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撤侨,有一种自豪,叫祖国带你回家,我们都在感受着国家强大带给我们的那份民族自信;未来,一亿河南人和伟大的祖国一起,生者接续奋斗,为了我们的安全和尊严。去年十月至今,她带领着上百人的导演和创作团队,指挥着数百位演员,冒着寒冬,在布满建筑垃圾和灰尘四起的工地上进行排练。这些动人的画面虽没有被完整地摄录下来,但却时时感动并激励着我们的团队,也使我由衷地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文化”的中国和河南今年是中国共产*建*周年,全*上下正在开展“学*史、悟思想,开新局、办实事”的主题活动,站在今天,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你会有哪些感触?经过4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突破万亿元,与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看似一切越来越好,我们真的就可以躺平了吗?为什么习总书记说“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居安思危,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忘却,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刚吃两天饱饭就忘记挨饿的滋味,现在美国正在对我国进行高压的经济制裁,他们怕我们强大,怕中国崛起了,收拾不了中国;不管是特朗普还是拜登在制裁中国方面没有手软过,华为长公主孟晚舟依旧被羁押,芯片依旧被卡脖子;这些制裁我们能突破吗?我相信智慧顽强的中国人可以!华为刚刚发布了鸿蒙系统,国家也在大力芯片行业的突破发展,而这些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冰山一角,有更多的科技和国防事业正在突破,国家明白,当敌人经济制裁不了我们的时候,拳头就一定会来,那时候我们靠什么“打的一拳开,免的百拳来”,国防科技这些硬件是必然,但是更需要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而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从哪里来?从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也是为何全*要开展学*史、悟思想的主题活动,是想让更多的国人了解那段历史,去体会那段苦难,明白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的子孙后代,我们现在的幸福又是多少先辈牺牲换来的,它不是理所应当的,正如那句“哪有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有人说,这是一个遗忘的时代;但有些爱,有些恨,不该忘,也不能忘;当你享受着这和平盛世,其他地方发生着最危险的事;他们,为我们而死。在*边境,我们永远失去了四个可爱的战士,陈红*、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请记住他们。河南,历经改革开放,踏实奋斗,人民生活开始富足,更涌现出一批批感动中国的河南人,在感动中国的名录里,河南人的身影,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张荣锁、任长霞、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谢延信、李剑英、李隆、武文斌、李灵、胡佩兰、刘洋、陇海大院、王宽、王锋、张玉滚。。。,17年来,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河南人展现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河南好人”形象在全国得到了认可;新华社曾发布:根据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布的大数据,在全国最具正能量的身份排名中,河南位居第一!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淡化了一些追求,比如我们的文化、精神、信念,更加重视金钱至上的物质,物质满足以后,开始迷茫彷徨,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我们迫切需要传承民族文化、回顾历史、重塑精神。正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王潮歌所讲:您不觉得此时的世道太浮躁吗?您不觉得大家都活在焦虑中吗?您不觉得大家用娱乐致死的方式娱乐的时候,发现真的会要“死”吗?听说喝酒能够松弛,听说蹦迪算是时尚,就去演这个角色,实际上,你问问自己“是吗”?习总书记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的根,是华夏文明的*,需要每一位华夏儿女传承。而河南,能有《只有河南》这样一部丰碑式的文化作品,是值得期待的,它袒露了河南老乡、河南企业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生长在*河边的河南人“传承*河文化,讲好*河故事”的文化自觉,更是重塑民族精神、弘扬中原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大创举。为什么推荐《只有河南》首先,我必须用自己的感受去评价它,它是河南文化的一个目录,是探寻河南文化的一个引子,是直击你心灵柔软的一个点。我们都接待过外地朋友,来了以后去哪?少林寺里看打拳、云台山上看风景、洛阳公园赏牡丹,亦或是开封街头吃夜市。这些都是河南的特色,但都无法让人深入的感知河南的全部。为什么是“只有”,因为在华夏大地上,只有河南,在不间断地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河南,作为天地之中、中国之中,称得上是中国的缩影;只有河南,年复一年,用足够的粮食,让炎*子孙的血脉得以传承;只有河南,才能孕育出众多圣人及诸子百家,使众姓来此认祖归宗;也只有河南,以北宋之笔,绘出了中华文化的巅峰;只有河南,最是中国!之所以推荐《只有河南》,除了内心认同其所传达的精神信念以外,还有对河南人胡葆森的感谢,因为这件事需要有钱去干,但又不完全是钱的事,就像我们无法要求有钱人都去干好事一样,从投资的角度讲,60亿在郑州东部绿博建一个文化项目,或许《只有河南》的诞生很难被理解,胡葆森很难被理解,这也恰恰说明了胡葆森的格局和对河南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其为家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河文化、讲好河南故事的赤子之心!所以我要感谢胡葆森。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每一位观众和游客置身幻城里,聆听先人的智慧、感受祖先的苦难、抚摸历史的遗存的时候,当先辈们为了省下粮食保全儿孙性命而甘愿赴死的壮烈撞击着你的心灵的时候,当《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活化在你眼前的时候,当滚滚的*河水奔流在你的面前时,感动就成了必然,轰动就成了必然!那时,“只有河南”,就不仅是名词——她将成为动词,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感叹词!我们更希望每一位河南人、每一位来到河南的外乡人、每一位回家寻根的后人,看过《只有河南》,能够在直击心灵之后,愿意再去认识河南,再去二里头遗址,再去安阳,再去洛阳,再去开封……最后说一句,《只有河南》,值得!

—END—

第一时间给你最全资讯新建拼车群、研讨群扫码加好友进群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